聳動標題遍地開花,內容農場能撐多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3 月 05 日 8:00 | 分類 數位廣告 , 網路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聳動標題遍地開花,內容農場能撐多久?


「這篇文章,讓兩億人震驚了!」、「看到最後一行,我流淚了」,看到這樣聳動的標題,是否讓你難以抗拒點進去一探究竟的衝動呢?這些標題的內容,其實大多來自內容生產網站。這些網站在短短一年內異軍突起,不費吹灰之力地進入台灣網站 100 強,讓許多人又愛又恨,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少有從未聽過的網站能在短短一年內快速竄起,擠進台灣網站 100 強,放眼《數位時代》過去 5 年的榜單,各大網站名次雖然略有調動,但大多是已在台灣落地生根有些時日的網站,再怎麼變動,也都是聽過的網站,但 2014 年卻特別不一樣。Giga Circle、Pttbook、Teepr⋯⋯,這些新面孔彷彿空降部隊般,在去年快速竄起,吸引大量的點閱率、轉載率和流量,然後不費吹灰之力就進入百大。這些網站有個統稱的名字:內容生產網站。

內容生產網站在此的定義有兩種,一種是以 Giga Circle 為始祖的類直銷模式,類似網站還有 Pttbook 和 BuzzHand,此類網站沒有自己的內容生產編輯,與自家會員分享網站廣告收入,每個會員都是內容生產者,會員生產的貼文點閱率越高,他所能分到的廣告利潤也越多;若會員懶得生產文章,也可以扮演負責推廣文章的角色,依然能從中獲得利潤。打著人人有錢賺的旗幟,這種類直銷的商業模式廣受歡迎,為網站帶來大量流量,會員也能分得大筆獎金,創造雙贏局面。根據 Giga Circle 創辦人鄭捷文的說法, Giga Circle 在全盛時期,每個月的廣告收入高達 800 萬元,曾經有一名會員一個月就拿了 9 萬元的獎金,月薪可比企業主管。

另一種內容生產網站則擁有自己的編輯團隊,但不以正統新聞媒體自居,也不與會員分享廣告利潤,純粹以自產內容來吸引讀者和流量,此類網站代表有 LIFE、Teepr 等。這些網站的文章來源大多數轉載自國外論壇或自行編譯,自行編譯,較無版權爭議,但若轉載論壇文章,直接將文字複製貼上,圖片來源也不清不楚,甚至抄襲對岸網站,連字體都是簡體字,那就牽涉到了版權爭議。

 

情緒感染,標題才是一切

無論是第一類還是第二類的內容生產網站,它們的共同特色是慣於以情緒感染力強的標題吸引讀者點閱、極仰賴社群網站推廣文章、自創文章比率低甚至是零,以及最具爭議性的:未經原創文章作者同意便轉載,有盜文嫌疑。這在許多耗費極大成本產製內容的媒體眼中,跟山寨流氓沒兩樣,自己絞盡腦汁而生的作品,竟然被他人移花接木,改個標題就擺在他人櫥窗裡賣,自己還得不到任何好處,只能在旁暗自心酸。

資深媒體人兼關鍵評論網創辦人楊士範說:「短期內,媒體人的心理多少會被影響,覺得不是滋味。」但他認為不能就此完全否定內容生產網站的價值,內容生產網站確實很認真地在下吸引人的標題,而且內容生產網站依據其不同類型,也該給予不同評價,「例如有些網站是編譯外國文章,但沒有取得授權,這在實務上雖然有問題,但他們也許認為沒有違法;另一種是完全照抄,這就非常不可取了。」

全台最大的部落格網站痞客邦營運長周守珍認為,民眾對於社群、社交網站的依賴,讓資訊接收多以社群口碑推薦連結為主,但若內容生產網站經營方向以具傳播效應的病毒式內容為主,對於產業面及社會助益較小,雖在排名及市佔上容易有短期效應,不過考量網站長期穩健發展,還是應以生活資訊實用內容為主,才能穩定正向經營、健全發展。

內容生產網站在短期內也許交出亮眼成績單,但由於技術門檻低,商業模式容易被複製,因此競爭激烈,流量變化大,稍一不慎就容易被取代,較難長久經營。Giga Circle 合夥人陳昌宏便表示,近半年來類似網站太多,Giga Circle 正考慮轉型。

「點擊的意義是什麼?變得很值得商榷。」網路媒體有物報告創辦人周欽華觀察,內容生產網站崛起的現象,反映了網路上讀者的需求還沒有被滿足,無論是趣味或嚴肅的需求都是。但由於這類文章的點擊率很高,供給增加,導致每次點擊的廣告價格下跌,點擊率逐漸變得廉價。

 

流量點擊,重估值

另一方面,內容生產網站為了衝高點擊率,以驚悚標題為餌,把讀者騙進網站,但內容卻良莠不齊,導致未經查證的文章內容滿天飛、文不對題,甚至散播腥羶色照片,這也讓有些讀者開始排斥此類品質低劣的文章。楊士範說:「像我自己的 Facebook 上就從來不會出現內容生產網站的文章,因為我不會去點擊,久而久之就不會出現了。」

內容生產網站在短短一年內遍地開花,反映大眾喜愛趣聞勝於實事求是的新聞,也讓媒體反思傳統的媒體經營模式是否已不合乎時代潮流。但隨著讀者對重口味的標題逐漸麻痺,甚至開始抵制內容生產網站,內容生產網站也開始思考轉型,明年內容生產網站是否依然會遍地開花,交出令人「驚呆」的成績單?這不只關乎內容產業的走向,也突顯整個社會對於內容價值的態度。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