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ndows 10 預覽版在 7 月 15 日釋出了 10240 版本,這個版本的更新過程跟過去不同,也有新的使用者協議要看,安裝完畢後,與之前最大的不同在於桌面上現在已經沒有預覽版的浮水印,看起來就跟正式版一樣。也有媒體認為這就是 RTM 正式版,不過微軟並未證實。
根據微軟的說明,10240 版用來提供版本資訊的桌面浮水印已經消失,而且從這個版本開始,Windows 10 測試者只能透過 Windows Update 更新,Waas(Windows 即服務)將正式開始。而微軟 Windows 專案管理總監 Gabe Aul 表示,微軟會持續改善 Windows 與功能,Windows 測試專案也將繼續讓測試人員能取得最新版本並提供意見。

▲ 現在桌面右下角已經沒有浮水印了。
而 10240 版本的使用者,如果 18 日有檢查一下你的安全更新的話,會發現接收到一個安全更新 KB3074665,雖然這個更新跟以往的更新看起來沒什麼兩樣,但是事實上這正是 Waas 的開始。

針對這個安全性更新,其實 Gabe Aul 在稍早的 Twitter 已經先預告過,並且將他描述為一個「Update Package」,有使用者詢問細節,他表示這個更新雖然被描述為安全性更新,但其實這只是因為它是一個累積性更新,並且包含了修正前一個版本的一項安全性 Bug。

與之前 Windows 推出一次安全性更新,所有 Windows 都會收到的形式不同,這個 KB3074665 更新只有 10240 版本的使用者會收到,其他 Windows 10 的使用者則不會收到。之所以說它是一個「累積性更新」,是因為未來 Windows 10 每次的更新都會以前一個更新為基礎,用戶就需要透過最新版本的更新,來得到 Windows 服務的支援,這正是「Windows 即服務」的中心思想。
為什麼 Windows 10 強迫自動更新會比手動更新安全?
再回過頭來講一下前述再進行 10240 版本更新的時候,這次有一個新的使用者協議,再度讓某些消費者感到不滿。新的協議主要就是講說「……用戶僅會獲得來自 Microsoft 或有授權的更新項目,而 Microsoft 也需要更新你的系統來提供這些升級項目。若你接受這項協議,視同你同意接受這種沒有額外通知的自動更新方式。」也就是未來微軟針對一般 Windows 10 使用者,將不會額外通知你要接受更新,你只有被迫強迫接受更新這一種選擇。
因此有些消費者就感到不滿,擔心如果這個更新出包了怎麼辦?畢竟過去 Windows 就曾經有過「不安全性更新」的案例,也不止一次。以前消費者可以選擇不更新以自保,現在卻沒得選擇?
不過,如果你知道 Waas 的兩層重要意義,你就會發現,對於 Windows 10 家用版的使用者來說,這種自動強迫更新的方式,或許會比之前要來得更安全。
- 首先,Waas 的更新是累積的,而且相比於過去 Windows 更新凸槌的經驗,有更多 Windows 使用者中毒或是被駭,是因為沒有即時更新所造成的。這種自動更新,將可以保護那些不懂得手動更新的小白。
- 其次,Waas 的更新是有分支的。任何送交到家用版使用者手中的更新分支,在之前會先送到 Insider 測試計畫的這一大群白老鼠手中。白老鼠測試沒問題,才會交到家用使用者手上。因此,Windows 10 目前擁有一群可能是史上最多的軟體測試員,交到家用版手上的更新,出錯的機率將會大幅降低。
因此,微軟針對消費端的 Windows 10 自動更新很安全,而這個安全性是靠大量的免費測試員而來的。這也是為什麼,微軟需要鼓勵參與 Insider 測試計畫成員不斷的、持續地更新下去。

雖然 Insider 測試計畫成員本來就是擺明了要當白老鼠,不過憑良心講,我們在使用 Windows 10 測試版用了半年以上,倒是沒有遇到什麼重大問題。筆者唯一遇到一次更新之後出狀況的問題,是在今年七月份 10622 釋出後,5.1 聲道驅動突然不能用,只能夠降到 2 聲道。原本以為是驅動程式的問題,但去原廠下載了相關驅動也沒用。直到微軟推出10166更新後,問題才突然解決。只有這一次才讓筆者意識到,原來更新之後真的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的。
同樣的,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我們報導過,在 7 月 29 日這一天,微軟雖然宣稱是 Windows 10 正式上市的日子,但是這一天卻只有「並非正式版」的 Windows 10 Insider 測試計畫成員確定一定可以升級,其他包括 Windows 7 / 8 合法使用者,就算已經預約升級了,在這一天也不見得能夠升級。
好了,那麼剩下只有一個問題:我們這群 Insider 測試計畫的電腦如果更新之後發現出錯了,那又怎麼辦?
微軟:都給你們免費使用了,你還計較那麼多幹嘛?
(本文由 T客邦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download.net.pl CC BY 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