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性慾回春關鍵,台灣研究團隊找到它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1 月 13 日 17:3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促進性慾回春關鍵,台灣研究團隊找到它


為什麼年紀越大會越「不行」,失去墜入情網的衝動?國內研究團隊發現調控多巴胺是老年雄果蠅「回春」關鍵,對未來提升或抑制性慾的醫療需求提供新的可能。

人類的七情六慾都受到大腦中多巴胺的影響,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能調節動物許多重要的生理反應,包括性慾與深陷羅曼蒂克的愛情,及因缺失引發的帕金森症等,但因為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網路錯綜複雜,因此科學家還沒有找到直接相關的證據。

科技部經費支持、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應用化學系副教授傅在峰領導的研究團隊,以雄果蠅為研究對象,篩得一群名為 PPL2ab 神經細胞,可以透過調控多巴胺增強雄果蠅的性慾強度,是科學界首次在單細胞層級發現與調控雄性動物性活動的關鍵路徑,成果並登上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通訊」。

傅在峰表示,果蠅因為生活史短、可大量繁殖,自 20 世紀初便是遺傳學研究者愛用的模式生物。研究團隊藉由記錄果蠅的求偶行為,從初次見面的到開始追求所花費的時間長短,量化雄果蠅性活動力的強弱。

他說,果蠅大腦中約有 280 顆多巴胺神經元,根據這些神經元的細胞體及神經纖維走向可區分為 13 個群集(clusters)。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工具專一性地增加 PPL2ab 神經元的多巴胺量,可使 40 天大的老年雄果蠅性活動力提升;反之,若專一性地抑制 PPL2ab 神經元多巴胺量,則可使 10 天大年輕雄果蠅的性活動力顯著下降。

傅在峰表示,這也是科學界首次操控特定神經細胞進而回復高齡雄性動物性活動的重要發現,透過理解這群神經元的分子調節機制模型,可以提供未來在人類等哺乳類動物研究上發現促進或抑制性慾開關的切入點,未來有可能成為改善老年人、性功能障礙者性慾低下或人道地抑制性暴力者性慾的契機。他說,研究團隊正計劃針對小鼠等脊椎動物進行研究,但何時可應用在人類還無法預測時間。

(本文由 中央社 授權轉載;作者:林孟汝;首圖來源:Flickr/s pants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