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 分娩歌單 陪媽咪迎接寶寶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4 月 19 日 22:09 | 分類 市場動態 , 數位音樂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Spotify 分娩歌單 陪媽咪迎接寶寶


Spotify 與曾被《紐約雜誌》選為 2013~14 年度最佳婦產科醫生的雅克·莫里茨(Jacques Moritz)合作,經產房實地測試,以科學方式為全天下準媽咪們設計理想的分娩歌單陪產婦渡過分娩的不同階段。從一開始緩慢且醇厚,到逐漸緊迫,轉為具有強度節奏感的歌曲幫助催生,最後在「最性感古典音樂家」馬友友演奏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陪伴下,迎接新生兒到來。

分娩歌單現今已成為許多準父母懷孕生產計畫中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在 Spotify 上就有超過 萬組由使用者建立的「Push Playlists」。雅克·莫里茨表示,在他接生過的產婦中,有超過 70% 的準媽咪自己特地準備分娩歌單。對於想要建立專屬分娩清單的朋友,雅克·莫里茨醫生給的小建議如下:

  • 舒服並且熟悉的音樂:為了讓準媽媽感到安心,在分娩過程中應該聆聽令產婦感到舒服且熟悉的歌曲。雅克·莫里茨醫生認為產房內不適合播放新歌或體驗全新曲風,他特別建議產婦挑選一些青少年時期就喜愛的歌曲,這些深存腦海裡的歌曲能帶給產婦溫暖且安心的力量。
  • 強而有力的樂器:大腦對於接收樂器產生的音樂具有直覺處理的能力,因此為了分娩而挑選的音樂應該挑選強而有力的樂器。換句話說,大腦對於具有歌詞的音樂其實會分散注意力。如果你真的想挑選具有歌詞的歌曲,則可以選擇不懂的語言,達到相同的效果。
  • 歌曲的長度與豐富性:隨著每個人分娩時間的不同,準媽媽應該建立包含各式各樣歌手,以及越長越好的撥放清單。雅克·莫里茨醫生建議總長度至少在 5 小時以上,對於第一次生產的產婦則建議準備 10 小時的音樂清單較為保險。
  • 美妙的歌曲:最後但同樣很重要的一點是,歌曲應該是讓你感到開心並美妙的。生孩子是人生中相當難忘並且感動的一刻,至少你挑選出來的音樂都必須是讓你日後回想時感到幸福與快樂的歌曲;研究證明,這些歌曲甚至連在子宮內的胎兒都會聽見並記住,所以請務必確保你挑選了美妙的歌曲來紀念這美妙的一刻。

雅克·莫里茨醫生獨家分娩歌單:

  1. Pearl Jam – Just Breathe
  2. James Bay – Let It Go
  3. Regina Spektor – Don’t Leave Me
  4. Sigur Rós – Festival
  5. Death Cab for Cutie – Transatlanticism
  6. The Lumineers – Ho Hey
  7. Norah Jones – Sunrise
  8. Craft Spells – After the Moment
  9. Xavier Rudd – Follow the Sun
  10. Lucinda Williams – Fruits of My Labor
  11. John Lennon – Beautiful Boy (Darling Boy)
  12. Colbie Caillat – Capri
  13. D’Angelo – Really Love
  14. Milton Nascimento – Nos Bailes Da Vida
  15. Coldplay – Don’t Panic
  16. Fleet Foxes – Your Protector
  17. Yeah Yeah Yeahs – Maps
  18. Kygo Maty Noyes – Stay
  19. P!nk – Try
  20. Muse – Starlight
  21. John Legend – All of Me – Tiesto’s Birthday Remix
  22. David Bowie, Queen – Under Pressure
  23. U2 – With or Without You
  24. Wilco – Impossible Germany
  25. Arcade Fire – Wake Up
  26. R.E.M. – Nightswimming
  27. Patty Griffin – Heavenly Day
  28. Iron & Wine – Naked As We Came
  29. Beyoncé – Blue
  30. Johann Sebastian Bach, Yo-Yo Ma –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圖片來源:Flickr / Christian Haugen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