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碟市場趨勢:2.5 吋、SATA 機種 TLC 顆粒取代 MLC 成主流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9 月 14 日 8:37 | 分類 記憶體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固態硬碟市場趨勢:2.5 吋、SATA 機種 TLC 顆粒取代 MLC 成主流


固態硬碟普及至今,產品單價一跌再跌,使得 2.5 吋、SATA 機種微利化,廠商無不極盡可能維持獲利。日漸成熟的 TLC 顆粒,成為廠商眼中最佳解決方案,而且轉眼之間已經充斥市場,今年新推出的產品甚少採用 MLC。即便你執著認為 TLC 就是不勘,仍然得試著改變心態接受它。

就個人用市場的需求而言,固態硬碟主流產品形式仍為 2.5 吋、SATA 6Gb/s 機種,反觀性能令人激昂的 PCIe NVMe/AHCI 產品,其實現階段銷售佔比仍然非常低。因為對普羅大眾來說,2.5 吋、SATA 6Gb/s 機種所提供性能已經足敷使用,而且產品價格相對來說物美價廉,故現階段僅少數高階玩家會考量購買 PCIe NVMe/AHCI 固態硬碟。

如果要將兩造差距數字化,那麼每 10 款銷售出去的產品裡,2.5 吋、SATA 6Gb/s 佔比會是超過 9 台,PCIe NVMe/AHCI 只佔冰山一角而已。其實從網路論壇討論量也可以看出來,採購挑選議題仍然以 2.5 吋、SATA 6Gb/s 最為普遍,PCIe NVMe/AHCI 出現機率只佔了極少數,反觀對於 TLC 的糾結討論還更為熱門、常見。

T客邦配圖

▲ 試舉通路報價為例,圖例包含 8 款產品,於今年新推出的有 3 款,而且全為 TLC 應用產品。其中部分 MLC 產品,已經推出好一段時間,正陸續進入清倉階段。

環顧今年新推出的 2.5 吋、SATA 6Gb/s 機種,一時間還真有點令人難以回想起,究竟有幾款產品仍然採用 MLC 顆粒,看來看去幾乎清一色是 TLC。如同市場調查研究機構前些年的報告,指出 TLC 將會取代 MLC 成為中低價位產品應用主流,這點如實成為不可逆的事實,甚至是連 PCIe NVMe 產品有 Intel 當領頭羊導入 TLC 顆粒應用。

2.5 吋、SATA 6Gb/s 機種的轉變就現實結果來說,國際一線大廠都已經棄守 MLC 顆粒,現行少數銷售中的產品停產之後,以後普遍能見到的只有台灣控制器搭 TLC 顆粒組合。即便少數廠商仍然願意推出採用 MLC 的產品,其設定也必然為高階機種,只恐怕每 GB 儲存成本會令人卻步,這是大家橫豎都得接受的一個現實問題。

T客邦配圖

▲ 晶圓廠正逐漸大開 TLC 產能,更甚者已進入 3D Nand 製程世代,由於 TLC、MLC 產品供應量佔比改變,使得 MLC 合約價連漲數個月。(Source:DRAMeXchange)

TLC 的種種是個有趣議題,過去可以拿它與 MLC 機種之間價差那麼少來說嘴,我們也不否認這點。畢竟先前 TLC 量產規模不大,報價自然無法和 MLC 相比,但近來隨著晶圓廠將產能轉投 TLC,MLC 價格已上漲並逐漸拉開差距。另外別忘了前面才剛提到,固態硬碟廠商已經不再推行 MLC 機種,這個比較基準點會隨著時間拉長,漸漸地消失不復存在。

至於要談 TLC 有多麼不勘、不耐用,我們認為可以更理性點來看待,廠商為產品所提供保固服務期,便是對於設計耐用度的信心。MLC 機種保固以 3 年居多,少數廠商提供較長的 5 年,然而 TLC 產品保固條件幾乎都相同,並未因故刪減變短。售後服務可是個成本無底洞,廠商得經過推算、實測驗證、評估後才制定,若自知不可能那麼耐用,理應當不會挖坑給自己跳。

T客邦配圖

▲ 國際一線大廠通常會標示 TBW 相關資訊,圖例 Crucial 主力產品標示值,是以 3 年有限保固、耐用 5 年為基準。反觀其他品牌,所標示 TBW 通常是和保固相對應,得留意其中差異。

得留意,設計耐用度別過度糾結在部分點上,例如只看顆粒的平均理論抹寫次數(Program/Erase Cycle),而忽略廠商的使用條件設定。固態硬碟和硬碟一樣有工作負載限制,通常以 TBW(Total Byte Written,總寫入位元組)當標的,連動參考值為 DWPD(Device Write Per Day,裝置每日寫入量),工作負載和顆粒寫入損耗息息相關。

TBW 和 DWPD 如同在反應,超過設計規格的不當使用行為,只會加速顆粒寫入損耗而已,這超出什麼顆粒比較耐用的正規討論範疇。當然了,並非每家廠商都會標示 TBW 相關資訊,因此採購前不妨自己多做點功課,針對應用型態來挑選合宜的產品。像是當系統開機碟,挑 TBW 高一點的機種較為合適,至於當外接資料碟大可放寬要求,反向多權衡價位因素。

T客邦配圖

▲ 順應潮流趨勢,除了新推出的 SATA 6Gb/s 控制器普遍支援 TLC 顆例,已或即將推出的個人用 PCIe NVMe 控制器,也將 TLC 列入支援,圖例為 SMI 新品。

總而言之,廠商並非公益單位,推出產品銷售自然需要獲得一定利潤回報。然而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玩家所偏好 MLC 設計方案成本,已經逼近壓到難以再壓的臨界點。這時間點恰好 TLC 成熟度已經提升不少,上場救援成為新寵兒,是時勢所趨的必然結果。如果你很執著就是要 MLC,建議要嘛趕快去搶末代 MLC 產品,再不然就是等著轉進中高價位 PCIe NVMe 吧!

(本文由 T客邦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