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天文所與 JAXA 合作 ERG 科學衛星已成功發射升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12 月 22 日 13:1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研院天文所與 JAXA 合作 ERG 科學衛星已成功發射升空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和國立成功大學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共組團隊,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之日本宇宙科學研究所(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Institute of Space and Astronautical Science,ISAS)合作的 ERG 科學衛星,已於 12 月 20 日成功發射升空,衛星升空後太陽能板順利展開開始充電,地面接收站也順利收到衛星訊號。本衛星升空後主要任務是研究地球磁層的高能輻射帶,遠地點達到 3 萬公里,將是台灣自製的科學儀器航行最遠的新紀錄。

新聞稿

ERG 科學衛星(Exploration of energization and Radiation in Geospace)屬於小型科學研究衛星,主要的科學目標是為了深入探索地球磁層的高能輻射帶,了解當中相對論性粒子的加速機制,並對其中複雜的波動與粒子之間的關係找出關鍵性的證據。此次衛星計畫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主導,整體計畫超過 30 個以上的單位共同參與。

台灣於 2013 年加入此衛星任務,中研院天文所和國立成功大學共同組 ERG 台灣團隊,全力投入 ERG 衛星中量測低能量電子分布的酬載(LEP-e),從設計開發、零組件製造、組裝與整合測試,乃至於後續的資料格式設定,皆由台灣的團隊全權負責。

中研院天文所副所長同時也是 ERG 台灣團隊執行負責人之一王祥宇研究員表示:「衛星儀器的研發有許多訣竅,必須實際經歷之後才能累積經驗。本次合作我們不僅將衛星儀器研發的經驗完整留在台灣學術界,也獲得了參與具前瞻性的太空科學研究的絕佳機會。」

新聞稿

▲ 中研院天文所副所長王祥宇於 JAXA 召開發射後記者會對外進行技術說明。

此計畫為中研院天文所首次與國際重量級太空研究機構的衛星合作,該衛星收集到的所有科學資料,將由設置在成功大學的台灣 ERG 數據中心負責整合,並與全台灣學術界共享。將使台灣太空科學家能獲取 ERG 第一手的觀測資料,用以研究及分析地球所在的太空環境,並了解地球輻射帶中的各種物理現象,不但提升了我國在尖端太空科技儀器的製造經驗與能力,並預期未來可在太空研究領域中創造其他的國際合作機會。

台灣的 ERG 團隊成員主要來自中研院天文所及成功大學的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台灣團隊主要的工作是負責 ERG 衛星中量測低能量電子分布的酬載(LEP-e)。LEP-e 儀器的結構如下圖所示,圖 1 為實際製作出的 LEP-e 工程體,圖 2 則為設計剖面圖,由上方的靜電分析儀、中間的電子電路系統與下方的高壓供電系統所組成。衛星的基礎資訊則列於下表 ,ERG 衛星未來將會持續肩負監測太空天氣的重任,並幫助人類解開更多地球輻射帶的謎團。

新聞稿

▲ 圖 1 為飛行實體,由台灣負責設計與製作的 LEP-e 電子能量分析儀。

新聞稿

▲ 圖 2 為設計剖面圖。

ERG

▲ ERG 衛星任務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