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輕鬆有趣還是嚴肅正經的議題,在社群媒體上用 # 來標籤主題早已司空見慣,但你知道從什麼時候人們開始這樣做?這個方法又是怎麼出現的嗎?
回到 10 年前那一天
10 年前,美國矽谷工程師摩西納(Chris Messina)發現,在使用 Twitter 時常常找不到想要的主題,雜七雜八的推文無法有效收攏成一個主題,於是他開始思考,怎麼做才能讓使用者一下就找到有興趣的推文主題。
用 # 來標籤怎麼樣?
2007 年 8 月 23 日這天,摩西納發了一則推文問網友:「你們覺得用 # 這個符號來分組怎麼樣?就像這樣 #barcamp(註)?」
今年 36 歲、現居舊金山的摩西納說,他建議的這個方法「是最簡單可行的方式」,賦予人們力量參與社群媒體。
how do you feel about using # (pound) for groups. As in #barcamp [msg]?
— ⌗ChrisMessina (@chrismessina) 2007年8月23日
▲ 美國工程師摩西納的這則貼文,開啟了往後 10 年的 # 標籤世代。
一路擴散到 FB、Instagram、Tumblr
摩西納的做法很快就被世界各地的網友接受,此後用 # 來標註主題的做法從 Twitter 一路擴散到其他社群媒體,在 Facebook、Instagram 和 Tumblr 上都看得到,而這種表現方式在 23 日滿 10 年,Twitter 也推出 #Hashtag10 這個標籤,邀請全球用戶共襄盛舉,用這個標籤一起慶祝 10 週年紀念。目前,Twitter 每月用戶 3 億 2,800 萬人,平均每天使用 1 億 2,500 萬個標籤。
其實,不用 # 也可以
其實,Twitter 的用戶不需要用 # 也可以過濾搜尋,但這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和傳統。美國南加大數位新聞學教授赫南德茲(Robert Hernandez)便表示,看到大家只因為一個 # 標籤聚在一起是一件很棒的事。
讓大家聚在一起
赫南德茲教授舉出了 #yesallwomen 這個例子,指出成千上萬的網友利用這個標籤討論受暴女性還有性別歧視。而近年來引發熱議的種族議題更因 #blacklivesmatter 這個標籤讓黑人權益運動被更多人看見。
但是,赫南德茲教授也點出了用 # 標籤主題的壞處:「就像所有受到歡迎的事物,尤其是那些使用者自發和來自草根的事物,大企業會把它拿來用,並且納入行銷的一環。」
只有一個人用 製造「標籤污染」
另外,赫南德茲教授表示:「我相信有數不清的 # 標籤只有一個人使用。」而這些只有一個人用的標籤製造了所謂的「標籤污染」。
為了慶祝 Twitter 的 # 標籤滿十週年,Twitter 也推出了相關的紀念活動和專屬標籤 #Hashtag10。
Which hashtags have mattered most to you? #Hashtag10 pic.twitter.com/WyJvGpZXuR
— Twitter (@Twitter) 2017年8月23日
無論如何,從 Twitter 上發跡的 # 標籤早已是人們在社群媒體上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俄國 RT 電視台也列出了這 10 年來 # 標籤值得被紀念的 7 件大事:
一、正式認證
2014 年,美國韋伯(Merriam Webster)字典收錄了 hashtag 這個字,並解釋到:「一個字或一段由 # 帶出的話,用來對文本進行分類。」
二、最受歡迎的標籤
目前最受歡迎的標籤是使用超過 10 億次的「#現正播放」(#NowPlaying、#np),讓使用者分享他們現在正在聽的音樂。此外,還有介紹自己的追蹤者去追蹤其他人的 #FollowFriday、#FF 也很受歡迎,有 5 億 3,900 萬則推文中有提到這個標籤。
ok, Jackson Browne might’ve been a liiiiittle heavy for a Monday morning… ?… let’s try again. #np pic.twitter.com/91GHB0GPtK
— hayley from Paramore (@yelyahwilliams) 2017年7月31日
三、最長的標籤
2013 年,住在美國的霍納(Paul Horner)創設的 # 標籤總共有 345 個字母,描述他自己的人生,破了世界最長標籤的紀錄。
四、推廣慈善
標籤的使用也幫助慈善組織在推廣活動上更容易被民眾看見,舉例來說,「#冰桶挑戰」(#IceBucketChallenge)為漸凍人症研究募得 1 億美元,也讓人看見如果標籤下得對,引發的效應有多麼驚人。
Well done to EGM’s Mark Johnson on your #icebucketchallenge 2017 for Motor Neurone Disease pic.twitter.com/93B5TVSqQ2
— EGM Search (@EGMpartners) 2017年3月24日
五、做為政治行動主義的工具
標籤有助於團結世界各地的民眾,跨越國界為政治議題發聲。舉例來說,當奈及利亞恐怖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綁架了 276 名奇博克鎮的女孩時,「#帶回我們的女孩」(#BringBackOurGirls)這個標籤受到全球政治人物的推廣,也讓各界注意到這起震驚世界的綁架事件,呼籲西方領導人介入幫忙救回遭綁女孩。
Our prayers are with the missing Nigerian girls and their families. It’s time to #BringBackOurGirls. -mo pic.twitter.com/glDKDotJRt
— First Lady- Archived (@FLOTUS44) 2014年5月7日
六、讓人團結一心
2015 年,法國以諷刺漫畫聞名的《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辦公室遭恐怖分子血洗,造成 12 人死亡。當時,「#我是查理」(#JeSuisCharlie)這個標籤在短短兩天內被使用了 500 萬次,世界各地的民眾在推文加上這個標籤,展現和受害者站在一起支持言論自由的決心。
— joachim (@joachimroncin) 2015年1月7日
七、讓人噗哧一笑
標籤的出現也為網友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少歡樂。舉例來說,前陣子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意味不明的「covfefe」就被大家做成了「#covfefe」瘋狂使用,當作玩笑來消遣美國領導人。
另外,在 Twitter 歷史上被轉推最多次的「#給卡特雞塊」(#NuggsForCarter)推文,有超過 370 萬則轉推,讓住在美國的卡特(Carter Wilkinson)成功獲得溫蒂漢堡一年份的雞塊。卡特的這則貼文轉推數比 2014 年奧斯卡主持人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著名的典禮自拍照貼文還多,艾倫狄珍妮貼文的轉推數超過 344 萬。
— Carter Wilkerson (@carterjwm) 2017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