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可以期待什麼生物辨識方式?科學家:用「心」解鎖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10 月 02 日 8:00 | 分類 科技趣聞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我們還可以期待什麼生物辨識方式?科學家:用「心」解鎖


大多數生物辨識(Biometric)系統都有些不方便,使用者必須很積極地採取行動,不論是主動將手指放到紅外線攝影機上,或直盯某台機器以完成虹膜辨識,到透過 3D 立體影像感測技術的臉部辨識,在未來,可能只需要你靠近辨識的裝置就行了喔。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有研發團隊正在創造一個,利用每個人「心臟形狀與大小、跳動頻率」皆不同的特點,進行一項「身分登錄」、「身分辨識」系統的研究。

研究團隊使用低功耗的都卜勒雷達(Doppler Radar)來連續掃描使用者的心臟,使用者只要站在正確的位置接受掃描,即可辨識。未來運用至電子產品,若是非本人想使用,經過「心臟辨識」系統掃描後確認不是原主人,產品將自動關閉。

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吧,當筆者今天離開工作崗位,去買杯咖啡提神,這時就沒有任何人可以劫持筆者的電腦囉,當然,整台搬走還是辦得到,從這點來講,還是有被偷竊的可能(汗)。

除非使用者遭遇極端的生理變化,如心臟病等特別病徵,否則通常成人的心臟不會發生什麼變化,因此,如同其他的生物辨識法,只要一經登錄確定,就不會允許更動。且雷達掃描比 Wi-Fi 方便多了,不會一直斷線要求你重新輸入密碼。

指紋辨識的被破解率,根據科學統計是五萬分之一,臉部辨識則是百萬分之一,而未來的「心臟辨識」破解率可能比這些都低。

當辨識方法隨著科技更新穎、使用更安全高效同時,大家就會將目光(風向)轉移到健康議題,究竟「窺視心臟」的辨識技術對人體有沒有不良影響?對此團隊研究員 Wenyao Xu 表示:「心臟辨識系統的雷達信號強度,與現在日常生活 Wi-Fi 的強度無異,不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Wenyao Xu 更進一步表示,我們每天都生活在 Wi-Fi、4G 籠罩的環境,該系統與一般無線網路裝置一樣,功率差不多 5 毫瓦,心臟辨識系統的輻射甚至不到智慧型手機輻射量的百分之一。

心臟辨識團隊將在 10 月美國猶他州舉辦的「第 23 屆國際行動裝置、電腦與網路研討會」(MOBICOM)展示這款「心臟辨識」系統。

目前這項研究已完成 78 個樣本實驗術,未來持續增加,透過精準度、身分認證時間的長度,並交叉在複雜環境下評估系統的可用性。未來也期望這套系統體積能縮小,能裝在筆電鍵盤處,甚至應用至智慧型行動裝置。

團隊還表示,該系統是一種安全且可能更有效替代密碼和其他生物辨識的辨識方法,將來,它可做為智慧型手機和機場安檢的主要辨識系統。據研究團隊表示,在機場使用心臟辨識系統,可以監測距離系統 30 公尺以內的乘客。

(本文由 T客邦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