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 AI 產業,陳良基:鬆綁技術持股到 100%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11 月 05 日 13:45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科技政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拚 AI 產業,陳良基:鬆綁技術持股到 100%


「 AI 這塊我們還不會算太慢」,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台灣是布局 AI 的最好戰場,未來如果修改科技基本法等相關法規,放寬技術持股到 100% ,根本不用擔心國外挖角台灣的人才。

AI(人工智慧)將推升半導體產業進入新的篇章,不僅台積電 30 週年慶論壇聚焦 AI ,科技部也看準台灣的發展優勢,砸下新台幣 160 億成立 AI 創新研究中心,同時提出射月計畫等獎勵措施,希望加快台灣產業轉型腳步。

陳良基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台灣土地面積不大,除非像新加坡填海造地,可以容納耗水、耗電的重工業,並外援解決水電問題,不然就要進行產業轉型,其中比較不耗自然資源的就是 AI 產業。

他說, AI 跟過往 IC (積體電路)設計不一樣,以前不用學習功能,只要設計者把功能設計好,就是最厲害的時候了;AI 卻是像「小孩子一樣」,設計完開始學習後,使用者灌的資料越多、愈精確它就會愈強,而且具有個性化、在地化的特質。

陳良基舉例,熱賣的手機是全世界通用,但在人工智慧上不見得能全球通用,而是會有地域的差別,「給它愈多東西就愈適合我用,這個是 local 的東西。」

他說,台灣以前被全球化浪潮打敗,就是因為市場規模小,沒辦法做品牌,無法擺脫「毛三到四」(毛利率 3% ~ 4% ) 的代工命運,但當強調在地化特質的時候就不一定了,「需要大量運算設計的時候,台灣就有這個優勢」。

陳良基解釋,以前台灣的 IC 設計好像找不到標的, AI 需要強大運算功能,也就是晶片的能力要跟上,這樣來看對半導體產業是非常好的機會,「至少未來 10 年的布局,台灣在全世界還是領先」。未來運算的能量如果設計能跟上,下一波動能就能帶上來。

不過,看到機會,還要有新產品、新服務出現,才能重現 1990 年代台灣高科技公司百花爭鳴的榮景,陳良基說,軟體通常是腦力,軟體公司都很小,要發展新創產業要讓技術者擁有高股份,才能打造台灣鼓勵新創事業的形象,並吸引人才願意來台灣打拚。

他說,除目前正在立法院審議的「產業創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個人投資抵減上限提高至新台幣 300 萬元外,科技基本法相關法規限定技術持股上限是 40% ,也將放寬,未來教授等研發人員要去新創公司時,技術持股可到 100% 。

陳良基更建議,帶尖端技術的新創企業 5 年不一定就會成功,但目前技術分紅股票只能緩課稅 5 年,應該等他們真正賣出股票的時候再課稅。不過這部分還要再跟財政部研商討論。

他強調,「台灣不一定要有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但可以擁有很多一流的公司」,只要這些公司都有獨到的部分,加乘起來的經濟效益可以照顧到全民,且環境負擔又不會太重,這需要提前布局,但這個轉換快不得,策略更要長程思考。

(作者:朱則瑋;首圖來源: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