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學研究的力量,那些企業家與他們所創立的獎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12 月 19 日 17:40 | 分類 尖端科技 , 科技教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推動科學研究的力量,那些企業家與他們所創立的獎項


科技的巨輪不停轉動,而知識的邊界更是浩瀚無窮。目前世界上眾所矚目的科技企業巨頭們,正影響著人類生活日新月異。從馬斯克到貝佐斯等人,莫不專注於突破技術的侷限,帶領自家企業持續開創新的視野。但是進步不能只靠科技公司的最新研發,還必須仰賴學術界的研究,因此也有許多企業領袖,除了致力於公司營業額成長外,同時身懷科研使命,投身支持科學及人文研究。

這種典範,最知名的莫過於諾貝爾獎,自第一屆頒獎至今已經過了 116 年。不過呢,國際上也不乏其他借鑑,像台灣最重要的科學獎項之一有庠科技獎,便是民間企業投入推動科研發展的例子。以下我們就來比較一下各國企業家與他們創立的獎項吧。

你以為瑞典只有諾貝爾嗎?加上克拉福德,獎項都被瑞典人包了

瑞典的克拉福德獎(Crafoord Prize)是由人工腎臟發明者霍格‧克拉福德(Holger Crafoord,1908-1982)和其妻子在 1980 年設立,目的是鼓勵提倡那些被諾貝爾獎遺漏的科學領域,如數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及生物科學等。

創始人克拉福德從小跟著母親開雜貨店、中學就開始主修經濟,對於商業經營自是駕輕就熟。他畢業後立刻被一間包裝公司招聘,二戰期間,未滿 40 歲的他就已經出任執行長。戰後,顧客自助成為食品雜貨零售上的趨勢,導致商品包裝需求大增。我們從小喝到大的飲料利樂包,就是在他帶領下,由利樂食品加工(Tetra Pak)在 1963 年設計的。

到了多數人選擇退休的年紀,克拉福德卻創辦了衛寶生技(Gambro),致力於人工腎臟的開發,為醫療界掀起一波革命。靠著 Gambro 的成功,克拉福德成為瑞典最知名的慈善家,也累積了成立克拉福德獎的雄厚資本。

克拉福德獎由於補齊了諾貝爾獎未及的領域,因此在全球科學界享有盛譽,每年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給國際研究者 600 萬瑞典克朗。而由於克勞福德本人長期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困,他也指定基金會資助在風濕疾病方面貢獻傑出的學者。

▲ 霍格‧克拉福德(右)及其妻子安娜─葛雷塔‧克拉福德。(Source:The Crafoord Foundation

在古巴寫下精彩一頁,沃爾夫回到以色列為國際傑出人士設獎

沃爾夫獎(Wolf Prize)之於以色列,就像諾貝爾獎之於瑞典,是一個國家最受矚目的重要獎項。創辦人里卡多‧沃爾夫(Ricardo Wolf,1887-1981)是出生於德國的猶太人,在一戰爆發前舉家搬遷到古巴,成為該國公民;直到晚年時期,他才投入以色列的懷抱,直到逝世。

沃爾夫在古巴度過了大半人生,在鐵工廠上班時開發出回收鐵的專利製程,廣受全球鋼鐵業使用,讓他大賺一筆;更因為認同卡斯楚的理念,資助古巴革命,而受到這位強人的信任,曾被任命為古巴駐以色列大使。他不僅事業有成更娶了女子網球世界冠軍法蘭西絲卡為妻,總而言之就是古巴人生勝利組的代表。

直到 1973 年古巴與以色列斷交,沃爾夫才卸任大使職務,並決定留在以色列。由於他頗具傳奇性的跨國經歷,讓他決定投入慈善事業、贊助科學和藝術,並且強調跨越國籍、種族或政治立場等界限。他於 1975 年成立基金會,從 1978 年開始頒獎,獎金為 10 萬美元。除了農業、化學、數學、醫藥和物理等領域外,沃爾夫獎也頒發給建築、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範疇內的傑出人士,至今已有 319 位獲獎者,其中約 1/3 的得主之後又會得到諾貝爾獎,可算是諾貝爾獎的風向球。

以回饋社會為目的,企業經營大師稻盛和夫創立京都賞

有「日本諾貝爾獎」之稱的京都賞,是由稻盛財團理事長稻盛和夫(Inamori Kazuo,1932-)所創立。對於稻盛和夫這個名字,相信不少人都相當耳熟。他是日本的企業經營大師,於 1959 年創立京瓷(KYOCERA),並聯合諸多企業於 1984 年合資成立第二電電,是當今日本三大電信公司之一 KDDI 的前身。

京瓷從一間八人小公司做起,因此稻盛和夫不斷嘗試讓員工與公司關係更緊密,把公司視為讓員工託付一生的歸宿。他的理念逐漸具體化,最後演變成知名的「阿米巴經營」模式:企業各部門如變形蟲一般靈活,並磨練出具有管理意識的領導人,以實現「全員參與」經營公司。稻盛和夫樂於分享他的心法,著作等身,還創立了以培養接班人為宗旨的學堂「盛和塾」,許多企業家都慕名前往學習,就連在台灣都設有分塾。

到了 1984 年,他名下產業集團的銷售總額已經高達 1 兆 2,000 億日元,因此設立財團法人稻盛財團還有京都賞,獎項包含尖端技術、基礎科學、思想・藝術等三個領域,獎金為 5,000 萬日圓,相當豐厚。稻盛和夫認為,比起科學的急遽進步,精神層面的研究卻相對落後,因此必須平衡發展才能帶來整體安定。

▲ 京都賞的頒獎儀式,場面隆重盛大。(Source:稻盛和夫Official Site

以徐有庠之名,鼓勵五大領域科技人才,培育台灣競爭力

徐有庠(1911-2000)出生於中國江蘇省海門縣,當地適宜棉花生長,他當過棉花雜糧行學徒,藉此奠定了他以紡織業起家的機緣。1949 年國共內戰,中華民國政府敗退來台,他也將紡織事業遷往台灣,在板橋成立遠東針織廠,重新展開營運。

除了紡織事業外,徐有庠藉由其經營視野與膽識,並且響應政府經濟建設政策,陸續創辦了亞洲水泥、遠東百貨、東聯化學、遠東國際商銀等知名企業。重視科技創新的他,在許多企業經營關鍵時刻,毅然採用最新的產業技術,也憑此領先同業,打造了遠東集團跨產業的版圖。

而徐有庠在自傳中提到,他的名字「有庠」取自《禮記‧學記篇》」,因此他始終認為與教育有著不解之緣,更先後創辦亞東工業技藝專科學校(今亞東技術學院)以及元智工學院(今元智大學),以培育科技人才;1976 年以其父之名設立的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則投入基金 1 億元獎助藝文教育發展。

徐有庠過世後,為了紀念他並彰顯其對科技的重視,遠東集團共同發起成立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成為當時國科會核准成立的第一家民間財團法人組織。基金會主要的目的是支持台灣的科技研發人才,因此設立總獎金高達新台幣 1,200 餘萬元的「有庠科技獎」,獎勵類別包含「奈米」、「資通訊」、「光電」、「生技醫藥」及「綠色科技」等五大領域,15 年以來共頒發 1.4 億元,獎勵了 259 名頂尖學者。此外,為向下扎根,徐有庠基金會也舉辦台灣青年學生物理辯論競賽,選拔台灣的優秀學生,培育他們站上國際學術舞台,與世界各國優異青年交流互動。

▲ 參加國際青年物理學家辯論錦標賽(IYPT)的台灣學生代表隊,2017 年勇奪國際賽銀牌。(Source:《科技新報》)

企業家理想的實現

以上例子當中的企業家們在生意上獲得巨大成功後,將財富轉化成對社會的貢獻,除了慈善事業與人才培養,在針對不同領域創立獎項鼓勵科學及人文研究上,這些民間企業往往比政府更具影響力,也是引領進步的重要推手。投身科研的能人志士們,不妨以這些國際知名的大獎為目標,努力奮鬥吧!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