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實驗室「養殖」出鑽石,大鑽戒可能越來越不值錢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5 月 10 日 15:04 | 分類 科技趣聞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科學家在實驗室「養殖」出鑽石,大鑽戒可能越來越不值錢了


想像這麼一刻:另一半跟你撒嬌想要一顆大鑽石,你會怎麼辦?

A. 拿錢買。B.自己挖。C. 不要另一半了。

看起來每個都是會肉痛的選項。但如果你是科學家,你還有 D 選項:像養豬一樣,自己養一把鑽石。

英國卡迪夫大學一個研究團隊最近稱,只需要幾天時間,他們就能在實驗室「養」出一顆 1 克拉鑽石,且看上去跟在地球深處躺了幾百萬年的鑽石沒有任何區別。

計畫負責人 Oliver Williams 教授,他們原本研究如何製作半導體裡的金剛石片,但發現這個過程同樣可以用來培養鑽石。

跟把大象放進冰箱一樣簡單,養大一顆鑽石只需 4 步驟:

先將一顆小小的鑽石「種子」放入真空環境去除雜質。然後科學家會往裡壓入溫度高達攝氏 3,000 度的甲烷和氫氣,這些高溫氣體會生成高電荷的等離子體。

等離子體迅速分解,會釋放出碳原子。這些碳離子會模仿鑽石的正八面體結構,然後附著在「種子」表面,以每小時 0.006 公厘的速度瘋狂生長。

接著再等幾天時間,就可以拿去切割拋光,做成大鑽戒送給另一半了。

(Source:Dailymail

Williams 相當自豪地說,「這些來自實驗室的鑽石,比你在自然界見到的任何東西都要純淨。1 萬億粒原子裡可能只有 1 粒有雜質。」

聽起來稀奇的人造鑽,其實已經是上個世紀的新聞了。1950 年代,科學家就研究出合成鑽石的技術,但在當時去除雜質的技術還很粗糙,造出來的鑽石(也就是金剛石)大多都供工業用。

發展到幾年前,人造鑽石已投入商業世界,可以擺在櫥窗裡跟開採來的鑽石一起爭豔,甚至「以假亂真」。一些珠寶商建立自己的實驗室,但受技術限制,一顆 1 克拉鑽石還是需要 6~10 星期才能養成。

而現在,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研究將漫長的等待時間縮短到幾天。

▲ Diamond Foundry 公司實驗室的人造鑽石。

人造鑽石會取代天然鑽石嗎?

關於人造鑽石會不會顛覆鑽石市場的話題,珠寶行業已經討論好一陣子了。

實驗室「養」出來的鑽石跟天然鑽石可說是一模一樣。它們有同樣的光澤和硬度,甚至鑽石鑑別專家僅憑肉眼也無法分辨。

因為沒有大費周章挖礦開採的昂貴成本,這些人造鑽石的市場售價能比天然鑽石低 20% 到 40% 不等,對小情侶來說非常有吸引力。而技術的革新與發展,只會讓價格優勢越來越明顯。

除了打「價格牌」,為人造鑽石搖旗吶喊的珠寶商也在強調環保與道德。

2006 年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的電影《血鑽石》,將鑽石開採行業的血腥帶到銀幕前。

在非洲一些常年內戰的國家,軍隊會逼迫人民開採鑽石,再用銷售所得的高額利潤去買軍火設備。鑽石因此也被稱為「血鑽石」或「衝突鑽石」。

▲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自己也投資人造鑽石公司。(Source:By U.S. 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鑽石的價值一直被過高吹捧。

如今的鑽石行業巨頭 De Beers 公司,在 1947 年推出「A Diamond is Forever」(中文譯為「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的廣告文宣,將鑽石跟婚姻承諾連在一起。這個美好概念讓鑽石需求暴漲,人人都在追逐這顆石頭。

雖然知道鑽石的象徵意義是世紀行銷大騙局,也明白人造鑽石給地球帶來的傷害更少,但英國一位珠寶商 Sandeep Babber 發現,大多數客戶還是選擇買天然鑽石。

鑽石生產商協會(Diamond Producers Association)的首席執行長也不認為天然鑽石可被替代。他表示在人們眼裡,天然鑽石帶有金錢和情感價值,人造鑽石更像廉價的工業複製品。

但對 Williams 教授來說,這兩顆石頭根本沒有任何區別。

就是兩堆碳原子而已。

▲ 科學家眼裡的鑽石……(Source:Flickr/steve p2008 CC BY 2.0)

摩根士丹利一份報告,截至 2016 年,全球鑽石原石市場的規模達 140 億美元,人造鑽石的市占率僅 1%,但預計到 2020 年會上升至 15%。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