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仰望星辰的時候最容易產生渺小的感覺,但在為 KPI 和房貸打拚時,我們往往又會忘記這一點。
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份研究表明,全世界 76 億人口加起來也不過只占地球生物總量的 0.01%。人類確實渺小。
這份「地球生物量普查」研究由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 Ron Milo 教授主導。他跟其他研究人員花了 3 年時間,梳理相關的現有科學文獻並統計和估算。
Milo 教授發現,全球 5,500 億噸碳的生物量中,植物占了 82%、細菌占了 13%,剩下的從昆蟲到真菌再到鯨魚或大象,都只占地球生物量的 5% 。
雖然地球表面 71% 都被海洋覆蓋,但研究表明,湛藍海水之下的生物只占地球生物量的 1%;大多數生物(86%)以陸地為基礎,另外 13% 則是埋在地表下的細菌。
(Source:衛報)
讓人驚訝的是,人類馴化、養殖牲畜的行為在這份研究裡舉足輕重。
就全球哺乳動物而言,其中 60% 是人類飼養的家畜(以牛和豬為主),36% 是人類,只有零星的 4% 是野生哺乳動物。而以雞、鴨為主的家禽,則占了整個地球鳥類的 70%。
換句話說,如果你按比例跟地球 100 隻哺乳動物和 100 隻鳥類共處一室,包圍你的會是一群美味的牛、豬、雞和鴨。
說好的神奇地球、物種多樣性呢?
(Source:Flickr/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CC BY 2.0)
跟 0.01% 的渺小相比,人類的殺傷力更有存在感。
研究統計發現,自進入人類文明以來,地球 83% 野生哺乳動物已經滅絕,80% 海洋哺乳動物失去蹤影,50% 植物和 15% 魚類也難逃滅絕之災。
人類活動給地球帶來的影響過於龐大,科學家甚至將 1950 年代至今稱為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Anthropocene)。
這個地質時代的開始以核試驗、塑膠污染和雞馴化為標誌。科學家解釋稱,工業化使雞品種多樣性大幅度下降,現在即使看雞骨形狀,也跟雞的祖先大不相同。
另外一項同樣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也表明,近 50 年來地球約有一半物種被認為已經滅絕,科學家將這稱為「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大規模滅絕」。
▲ 白犀牛現在已經是瀕臨滅絕的物種。(Source:By Rob Hooft [GFDL or CC-BY-SA-3.0], from Wikimedia Commons)
Milo 教授表示,這次「普查」是首次對地球所有生物體(包括病毒)進行的全面分析。他說,「我希望人們可以了解人類在地球扮演的角色,也希望這項研究可對人們的消費方式世界觀帶來積極影響。」
「我們的飲食選擇對動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的棲息地有巨大的影響。」Milo 教授特別提到吃這件事,他說,自己在做完研究之後肉吃得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