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英國塑廢料出口台灣年增逾 10 倍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6 月 20 日 10:3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金融時報:英國塑廢料出口台灣年增逾 10 倍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受到中國「洋垃圾」禁令影響,英國塑廢料轉向其他國家輸出,英國今年 1 至 4 月出口台灣的塑廢料量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 10 倍。

中國常年進口各國廢棄物回收處理,2016 年進口 730 萬噸塑膠廢棄物,約占全球的一半。英國國內沒有足夠回收設施,垃圾大量外包處理。中國環保意識抬頭,今年開始停止進口塑膠、廢紙等 24 種廢料,英國輸出至東南亞各國的塑廢料大幅增加。

報導指出,根據英國皇家稅務暨海關部數據,相較去年同期,英國今年 1 至 4 月輸出至馬來西亞的塑廢料成長約 3 倍,取代中國成為接收英國塑廢料的第一大國。輸出至泰國的塑廢料成長 50 倍,至台灣的成長逾 10 倍。相較下,輸出至中國的塑廢料量大幅下滑 97%,到香港的也減少 71%。

綠色和平組織所屬環保媒體「出土」(Unearthed)的數據指出,英國出口至馬來西亞的塑廢料從去年的 1 萬 5,612 噸急增至 5 萬 1,540 噸。至泰國的也從去年 1 至 4 月的 123 噸,躍升至 6,810 噸。出口至土耳其從 1 萬 598 噸成長至 2 萬 8,219 噸,至台灣的塑廢料成長超過 12 倍。

「出土」回覆中央社記者的電郵表示,英國去年出口至台灣塑廢料數量相當少,但在今年 1 至 4 月攀增至 7,400 噸。

英國環境食品及農村事務部大臣戈夫(Michael Gove)1 月在國會書面聲明也指出,英國每年製造約 370 萬噸塑膠廢棄物,對外輸出約 80 萬噸,其中 40 多萬噸出口至中國及香港。每年 910 萬噸紙類廢棄物中,有 370 萬噸出口至中國。

戈夫表示,中國的禁令影響全球,英國當局從中方去年 7 月 18 日預告以來,開始與業界和環境署等局處商討應變對策。環境署也對出口業者發布新指導方針,要求任何不符中國新規定的廢棄物,不得出口至中國及其他國家。他表示,禁令發布後,英國部分業者已找到替代出口市場,從去年第三季以來,出口至土耳其、台灣、越南及馬來西亞的塑膠都有增長,出口文件也增加。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英國目前的回收政策重點在增加塑膠垃圾回收量,但不注重在哪裡回收及回收物的市場。儘管民眾越來越關注海洋塑膠垃圾問題,但英國政府沒有相應政策,發展國內的回收產業。

環境服務協會(Environmental Services Association)會長黑勒(Jacob Hayler)表示,英國政府應提出更多回收塑膠製品的要求。

英國綠色和平組織的尼柯爾斯(Fiona Nicholls)表示:「把垃圾掃到別人的地毯下,根本無法解決英國的塑膠問題。與其把塑膠垃圾倒到世界其他地方,應該做的是杜絕根源。」

關注海洋垃圾議題的環保人士警告,相較於英國本土處理塑膠廢棄物,垃圾出口到東南亞國家,最終更有可能被丟入海裡。

此外,部分垃圾進口大國對於大量湧入的洋垃圾已漸難以應付。越南宣布本月底開始暫停進口塑廢料,因為等待處理的貨櫃實在太多,馬來西亞也在檢討塑廢料進口政策。

英國政府預料將在下半年發布廢棄物與資源相關策略,可能的政策包括塑膠瓶押金制度,消費者購買飲料時支付押金,塑膠瓶或鋁罐回收時可領回,盼減少垃圾量,刺激民眾多做回收。

英國環境、食物及鄉村事務部發言人指出,希望在英國處理更多廢棄物。雖然過去 10 年回收成效有大幅進展,但仍有成長空間,將提出廢棄物與資源策略。

(作者:戴雅真;首圖來源:pixabay

編按:針對塑膠進口增量台灣環保署有針對此議題提供說明,環保署表示,經訪查部分進口屬產業用料廢塑膠之廠商發現,其所進口之廢塑膠係由廠商「付費購買」之「產業用料」,必須符合其生產規格,並非各界誤解是將國外廢棄物進口至臺灣處理。 另環保署於現場訪視廢塑膠進口業者發現,其所購入之廢塑膠主要做為再生塑膠粒料,如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簡稱 PET)製作成機能性紡織品,以聚乙烯(簡稱PE)製作成塑膠棧板、垃圾桶或塑膠瓶罐等。業者為確保購買產業用料之品質與數量,已自行訂定品質規格以及驗收標準(包含水分、重金屬、懸浮物等雜質)等,比照使用原生料之方式進行管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