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彭博一篇文章在自動駕駛圈掀起一番波瀾。這篇文章標題為《一家價值幾十億美元的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如何迷失》(How a Billion-Dollar Autonomous Vehicle Startup Lost Its Way),矛頭直指光學雷達公司 Quanergy。
這篇文章可提取一些關鍵訊息:
1. 與戴姆勒、日本最大汽車照明公司 Koito 的合作疑似破裂。
今年 7 月,戴姆勒在舊金山灣區進行自動駕駛測試,而 Quanergy 並不在合作名單中,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家光學雷達公司 Velodyne。8 月,Koito 發言人表示,他們還沒決定使用哪家公司的光學雷達。
Quanergy 今年還沒有拿到一家汽車公司的訂單。
Quanery 的 CEO Louay Eldada 則稱,與戴姆勒、Koito 的合作正在進行。另外,現在 Quanergy 有大量客戶,但出於競爭原因無法一一列舉。
2. 產品與描述有出入,交付有困難。
作者採訪 Quanergy 業務合作夥伴,他們均認為「確實遇到了麻煩。」
機械光學雷達的探測距離參數上,Quanergy 將參數一減再減,從 2014 年 12 月的 300 公尺降到 2017 年 1 月的 200 公尺;6 個月後,又降到 150 公尺;2017 年底,Quanergy 將參數改為「很遠」。
雷鋒網採訪了 Quanergy 一名前員工,他表示從未見過一台從生產線下來的裝置能達到宣傳講的性能。另外兩名前員工則指出,顧客退回的有問題產品沒人修補 Bug。但 Quanergy 方面表示,他們並沒有收到用戶退貨。
固態光學雷達 S3 性能表現還無法滿足自動駕駛的要求。想要讓自駕車符合高速公路路況,探測距離至少要達 200 公尺,這樣在高速公路時速 70 英里(約 113 公里)時,車輛就能有 6 秒反應時間,但 S3 的探測距離卻只有 150 公尺。
展示給彭博社記者看時,Quanergy 只願意在會議室進行,並以韌體升級為由拒絕戶外展示。另外 2016 年,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學者親自測試 Quanergy 的光學雷達 M8,但測試效果並不理想。
3. Quanergy 的 IPO 計畫擱淺,似乎在尋求收購。
小型、低價的光學雷達產品讓 Quanergy 拿到 1.6 億美元投資,估值一度超過 15 億美元,並在去年秋天開始聯繫銀行準備 IPO。但最近幾個月 Quanergy 並沒有準備 IPO,而是在尋求融資。有消息顯示,Quanergy 的投資者(三星風投和車載感測器製造商森薩塔科技)已對 Quanergy 不抱幻想,而 Quanergy 在準備「找買家」。
4. 聯合創始人出走創業。
距離 2016 年 CES 發表會前幾個月,Quanergy 的聯合創始人 Pacala 從 Quanergy 出走,成立了新光學雷達公司 Ouster。
5. 唯一比較正面的消息是:Quanergy 將完成新一輪融資,可能有三分之一投資來自中國。
Quanergy 投資方三星透露,Quanergy 快要完成新一輪融資。Eldada 表示,可能有三分之一投資來自中國。
Quanergy 回應
Quanergy 真的前景黯淡嗎?針對彭博社一文,Quanergy 在 Medium 發文表態,並進一步強調固態光學雷達的多重優勢:
- 與機械感測器相比,固態光學雷達更小、更便宜。
- Quanergy 的固態光學雷達內部設計不包括任何行動零件,運行更可靠。
- Quanergy 表示,他們還開發了三度智慧光學雷達感測軟體,並把硬體與軟體結合。
對於產品品質,Quanergy 也有堅定承諾:
- Quanergy 最近獲得 ISO 9001: 2015 認證。
- S3 固態感測器 IATF 16949 汽車生產線認證。
- 2018 年 2 月發表的 M8 感測器至今無品質問題返修。
- Quanergy 宣布為感測器提供兩年保固,成為同業第一家有信心提供兩年保固的公司。
We thank @AionRobotics for vouching for the quality of our sensors. We will not be distracted by articles with personal agendas and clickbait. We remain focused on delivering the highest performing and most reliable #LiDAR sensors on the market. We walk the talk #2yearwarranty https://t.co/O73EvYfsDE
— Quanergy Systems (@quanergy) 2018年8月14日
▲ 在 Twitter,Quanergy 獲得一家機器人公司支援。
Quanergy 發展真的遇到瓶頸了嗎?
彭博社的文章,描述了「迷失」的 Quanergy。暫且不論文章觀點,回頭看看,Quanergy 真的不行嗎?
2016 年 CES 展,Quanergy 發表號稱「全球第一款固態光學雷達感測器」的 S3。當時 Quanergy 稱每台 S3 成本在 200 美元,如果訂貨量 1 萬台,每台光學雷達的成本有望控制在 100 美元以下。
據了解,Quanergy 的競爭力和創新性來自三方面:雷射相控陣(Optical Phased Array)、積體光學(Photonic IC)和遠場輻射(Far Field Radiation Pattern) 。雷射相控陣是實現「固態」的重要技術。與傳統機械掃描技術相比,雷射相控陣掃描技術有掃描速度快、精度高、可能性好的優勢。
(Source:Quanergy)
「固態」光學雷達當時也引起一些討論:因為 Quanergy S3 採用相控陣方式(Optical Phased Array),雖然這種方式在雷達等各方面應用非常廣泛,相關技術也夠成熟,但對相關組件的尺寸要求很大,如何製造出如此大規模的器件,同時使它們有效運作成為一個系統,是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換句話說,離產品市場化還有一段路。
但如果將視野擴大到汽車領域,就會發現,特斯拉也是如此。特斯拉同樣經歷高層出走、產品跳票的問題。2013 年,特斯拉還曾召回約 800 輛 Model S。去年 10 月,Model X 甚至被《消費者報告》評為年度最不可靠車型。但這些並不影響特斯拉的研發和產品更新。特斯拉 Model 3 獲得美國中型高檔轎車市場第一市占率(52%)。特斯拉目前是各大新汽車企業的標竿。
Quanergy 路線與特斯拉相似。或許公布固態光學雷達 S3 時,這款產品與宣傳性能還有一點差距,但 Quanergy 仍展開一些合作,與合作夥伴共同進行後期更新、測試。合作夥伴之間的關係維護,也有許多產品之外的影響因素。至於巴黎文理研究大學對 M8 的測試,也是 2016 年進行的,與今日的產品不可同日而語。
Quanergy 表示,Quanergy 現在的機械光學雷達是 D5 版本,有 100 公尺、150 公尺和 200 公尺。200 公尺的 M8 ultra,在現在某些場景,比如看煤堆和電力線,現有的任何廠商光學雷達都達不到 M8 Ultra 的水平,一方面是測距能力,另一方面是 0.03 度極高的角度分辨率。另外,M8 是全天使用,不受雨水影響,且 D5 版本今年是 0% 返修率。」
從 2013 年開始至今,Quanergy 已獲得戴姆勒、德爾福汽車、三星風投、森薩塔科技等投資。三星風投和森薩塔科技官方發言人回應彭博社,均表示對 Quanergy 有信心。
Eldada 是哥倫比亞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博士,專攻低成本、高精準度光學雷達方向,創立 Quanergy 之前賣掉 3 家創業公司。解決問題方面,他應該有豐富經驗。
Quanergy 本身並不定位為服務汽車市場的公領域公司,應用遍及汽車、數位地圖繪製、物流、機器人技術等方面。至於幫助政府在美墨邊境建設數位邊境牆的計畫,沒有具體實施細節,也難以評估對 Quanergy 業務的影響。
對 Quanergy 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加速更新,用產品證明實力。說到底,仍然是成王敗寇的故事,只要 OPA 路線及時走通,Quanergy 就能成為行業標竿、固態光學雷達領域的開創者;如果沒有,可能就背負罵名,遭受質疑。
曾聽 Quanergy 前員工評價前雇主:「Quanergy 的人都比較理想性。」有理想,對公司來說並不是壞事,畢竟誰也不想做「人有我有」的產品,尤其市場前景極佳但又競爭激烈的光學雷達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