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塑膠進口引恐慌,業者:我們不是製毒工廠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13 日 15: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科技政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廢塑膠進口引恐慌,業者:我們不是製毒工廠


台灣廢紙、廢塑膠進口量大增,引發洋垃圾大舉侵台質疑,塑膠業者 13 日喊冤,認為遭污名化,強調不是進口垃圾,而是進口原料來變黃金,「我們不是製毒工廠」。

中國今年實施洋垃圾禁令,為避免洋垃圾轉向台灣造成環境負擔,環保署預告加嚴廢紙跟廢塑膠進口管制,除了限制進口者僅限合法工廠外,也限制廢紙的種類須為回收的未漂白牛皮紙、紙板及瓦楞紙,而廢塑膠必須是單一材質或單一型態,且處理後的再生料必須在國內使用、不得出口。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天召開預告草案的公聽研商會,邀請業者出席提供意見,不少業者在會中急跳腳喊冤,認為遭污名化,強調「我們不是製毒工廠」,而是在做環保事業,台灣回收技術在全球屬前段班,業者進口的都是產業用料,不是垃圾。

有塑膠業者指出,他從事塑膠廢料產業已 30 多年,從國外進口塑膠是因為國內資源不夠企業使用,且進口塑膠也可以兼顧品質,為了讓再生粒料比較好,一定要進口,也能提升產品的品質。

新北市塑膠製品同業公會代表則指出,台灣回收塑膠製品技術相當好,如果限制進口,台灣經濟規模不夠,原本可回收東西也可能變成垃圾,環保署應針對進口原料進行比例管制,若進口 100 噸廢塑膠只生產 50% 塑膠,其餘 50% 是垃圾,大家不能接受,就來討論是否能將比例降低,而不是只限制進口單一材質的原料。

公會代表強調,業者也都同意不要讓垃圾進來台灣,但「我們不是製毒工廠」,而是綠色回收工廠,政府應該鼓勵、輔導業者符合法規。

台灣區塑膠製品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鄭立雄則指出,台灣企業、社會要發展,應該往創新方向前進,法規使用正面表列方式是扼殺產業,進口原料勢必會有些不好的東西,因此應在發現不好的東西時再排除,建議用負面表列方式來管制;他也質疑,原料進口必須通過海關,但海關人員的判定恐影響業者進口。

台灣區造紙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謝世平則指出,國內一年回收量約 350 萬噸,來自國內的廢紙約 280 萬至 300 萬噸,約占需求量六至七成,其餘只能仰賴進口補足缺口。

謝世平指出,環保署限制廢紙種類,這不包含可以回收加工製成餅乾包裝盒的舊雜誌、舊報紙,可能會對造紙業造成永久傷害,希望能給予緩衝期及地方申請許可的管制標準。

環保署表示,這次管制主要是希望工廠可以優先使用國內原料,會再與其他部會研商此預告。

(作者:吳欣紜;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