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業」及「綠能科技」領銜,2018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為永續發展注入強大技術能量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20 日 15: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尖端科技 , 生態保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新農業」及「綠能科技」領銜,2018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為永續發展注入強大技術能量


過去已辦理 14 屆的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在今年轉型國際化,並改名為「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以未來科技、永續發展及創新發明為三大主題館。在「永續發展」館中,將展示由農委會、能源局、原能會及國營會所研發的最新技術,聚焦能改善人類生活並維護環境的「新農業」及「綠能科技」。此外,也邀集國際機構前來參展,包含亞蔬─世界蔬菜中心、丹麥沃旭能源、法國 SEPPIC 等,讓技術交流跨出台灣,更期許能促進永續發展遍地開花。

早在 1987 年,面對全球長期追求經濟發展而導致環境破壞的危機,時為挪威首相的葛羅‧哈林‧布倫特蘭德(Gro Harlem Brundtland)就已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聲明,揭示了「永續發展」的主旨:「一個能滿足現行需求的發展模式,同時又不危害後代滿足他們需求的權益。」對照現今更加極端的氣候狀態與層出不窮的環境災害:光是進入 2018 年 7 月夏季以來,就有歐洲 48 度熱浪、美國加州大火、日本關西風災與北海道強震,以及台灣南北暴雨侵襲等,當種種過去匪夷所思的災害已變得讓人習以為常,在在證明「永續發展」理念的貫徹實在是迫在眉睫。

本屆 2018 年創新技術博覽會,農委會、能源局、原能會及國營會等部會機關,以解決台灣本地面臨的問題為出發點所研發的「新農業」及「綠能科技」,都可在永續發展館一窺究竟。在眾多技術項目中,展會更將集結「永續發展館之星」以及「亮點技術」等重要看點,讓各研發單位的技術實力完整呈現。

農委會:改善農業及養殖技術、實踐農電共生

主管全國農、林、漁、牧及糧食行政事務的農委會,同時致力於推展高科技農業,提昇台灣農民的全球競爭力。例如本次展示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即是著眼於農業副產品(Agro-Waste,Agricultural By-product)具備相當大的生質能源潛力,能降低對土壤、水質與空氣的衝擊,落實循環經濟;同時也考量到台灣的農業環境,因此主要針對畜牧業,將排泄物施灌農地、沼氣再利用以及智能化自動環境控制系統等整合在一起,可改善生質化學品、材料與肥料的生產流程,預計達到「農業廢棄物全利用」的目標。

此外,農委會的亮點技術還包括「農電共構營運體系」及「藍帶荷包魚量產技術」等等。前者以「農用為主,綠電為輔」的原則,去篩選適合搭配太陽能發電的作物與栽培技術,讓作物與設施共榮發展,平衡農業生產與能源政策。後者則建立培養藍帶荷包魚的技術流程,例如從源頭的種魚檢疫,到訓餌及配對等等。

能源局:AI 導入節能系統、研發緊急照明及新型鋁電池

能源局投入在新能源、再生能源與節約能源技術的研究及推廣上不遺餘力,本次在永續發展館中主要推出「人工智慧建築節能系統平台(BESTAI)」。BESTAI 能提供節能策略、投資回報分析,並整合即時地理資訊系統(GIS),分析跨區域的建築耗能,同時還具備友善的使用者操作界面,可讓非專業人員輕鬆地針對商業建築和住宅建築進行能源診斷,節省大量時間及成本。

「可高速充放電鋁電池」則是全球第一個可穩定高速充放電的鋁離子電池,使用的石墨導電材料跟紙張一樣柔軟、可彎折,容易量產。並具備低成本、高安全性與高功率密度等應用潛力,未來還可搭配再生能源,成為我國儲能的重要生力軍。

而由工研院執行研發的「流體驅動緊急救難」提供人們更安全、永續的環境,新一代流體驅動緊急照明技術在視線不佳的火場中,以消防水流驅動渦輪發電,將救災的撒水與照明功能合而為一,大大減輕打火弟兄裝備的負擔;同時,這一代的消防瞄子燈不但配有 LED 暖白光照明,再加上熱顯像儀的應用,使消防隊員能清楚辨識火場中的火點或受難人員位置,大幅提升救援效率。

原能會:生質精煉與微電網控制技術,追求永續節能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利用綠色製程和再生資源的生物經濟(Bioeconomy)被廣泛推行。由於生質精煉(Biorefinery)是利用可反覆耕種所得的植物組成原料,可用於替代石油煉製產業,生產具有相似用途的燃料、電力、化學品、食品等,能降低人們對石油的依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因此被視為推動生物經濟發展的核心環節。近年來,原能會核研所持續致力於「生質精煉綠色製程技術」,利用農林業廢棄物、竹材、牧草等非糧纖維生質原料,轉化為生質沼氣、生質燃料等低碳能源、生物可分解塑膠及其他高附加價值的生質精煉產品,目前已有具體成果及產業推廣實績。

此外,在能源管理方面,原能會也推出「微電網最佳排程與連續運轉控制技術」,該研發技術能針對負載及再生能源進行預測,並對分散式發電機組進行調度控制。經由實證得知,透過即時調度的修正機制確實可以彌補負載及發電預測與實際運轉之間的誤差,進而達到調度最佳化與運轉成本最佳效益之目的。

國營會:推動農業循環及資源再利用

國營會以「共消化厭氧發酵技術」為核心,與一系列配套方案建立起「農業循環園區」概念。厭氧發酵技術除能解決畜牧糞尿與部分農業廢棄物問題,將其轉變成沼氣、沼液及沼渣等資源,其中「沼氣」可用作燃料或發電使用,沼液與沼渣則是處理後可製成有機肥,提供肥分改善土壤品質。

以台糖東海豐農業循環園區沼氣中心為例,厭氧發酵槽規劃處理量為每日 200 公噸,其中 100 公噸為處理東海豐自場養豬產出之豬糞尿,50 公噸協助地方豬農處理豬糞尿,另外 50 公噸則是協助處理蔬果殘渣、農業生物科技公司下腳料等有機廢棄物,推估每日沼氣發電可達 7,000 度,約可提供國內 700 戶一般家庭住宅用電。

農業與能源皆與國民生活息息相關不可分離,而這兩者之間如何兼顧環保取得平衡,產生最佳效益,則是政府與產業之間共同努力的方向。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國營會將持續支持並且配合政府推動農業循環經濟政策,改變現在生活與產業環境,讓後代子孫可以永續經營。

國際參展機構:導入最新技術,共創永續願景

為符合永續發展館的主軸,本次創新技術博覽會前來參展的國際機構,在「新農業」方面主要帶來了改良品種的作物、動物保健用疫苗產品及採收機具等。包含全球最大動物疫苗佐劑供應商法國 SEPPIC 帶來動物疫苗,德國 Bayer 公司將展示傳統育種蔬菜種子(如玉米、番茄、彩椒等)及數位農業資訊(數位農業是透過精確的應用來增加農田的安全性規劃、效率及產能),日本落合工業展示先進的茶園採收機,更有台灣等七國與亞洲開發銀行簽約成立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所研發的耐病番茄、耐熱彩椒及專門對抗「甜菜白帶野螟蛾」的單一性寄生蜂。「綠能科技」方面,澳洲碳捕獲及封存研究院(GCCSI)、丹麥沃旭能源(Orsted)、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及德國達德能源(WPD)等,也紛紛展示各類綠能發電技術,將可供台灣達成跨國技術交流及專利合作。

近年來,全球重要經濟體均陸續倡議推動永續發展。透過台灣創新博覽會的契機,除了推動台灣成為國際研發成果流通樞紐平台之外,更期待讓技術價值鏈結,協助人類、產業與自然環境能更加相容,和平共存。(經濟部工業局 廣告)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