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創世記》和《古蘭經》注入體內,法國高中生讓科學和宗教大和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30 日 8: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科技趣聞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把《創世記》和《古蘭經》注入體內,法國高中生讓科學和宗教大和解


現在將宗教經文刺在身上已不稀奇了,最近在法國,有一名高中生將《創世記》和《古蘭經》的經文變成 DNA,再注入自己體內,將經文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在大腿注射經文的高中生

法國格勒諾勃(Grenoble),一名 16 歲的高中生羅卡泰利(Adrien Locatelli),最近在開放式科學平台 OSF Preprints 上傳了一篇小論文,他聲稱這是世界第一次有人在自己體內,注射了一段由宗教文字發展出來的高分子(macromolecule)。

根據羅卡泰利的小論文內容,他在自己的大腿,一邊注射了希伯來文寫成的《創世記》(Genesis)、另一隻大腿注射阿拉伯文的《古蘭經》。

只想知道能不能做到

羅卡泰利小論文寫到:「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任何類型的資訊都有可能轉成 DNA 形式儲存。既然將數位資訊轉成 DNA 有可能,我想知道有沒有可能將一段宗教經典變成 DNA,再注入生物體內。」

羅卡泰利表示,他會這麼做只是單純想知道這是不是可行,「即便這沒有辦法吸引大家的興趣,但這非常有象徵意義」。

從網路上下載  再刪減

實驗開始之前,羅卡泰利先在網路下載了《創世記》和《古蘭經》內容,不過轉換成 DNA 之前,羅卡泰利刪了幾段他覺得有爭議的內容。

以《創世記》來說,他擷取了第 1 章第 1 節到第 11 章第 9 節,但扣掉了第 2 章 10~14 節河流灌溉伊甸園的內容,還有第 5 章關於亞當一家和第 7 章第 1~5 節挪亞方舟的故事。

至於《古蘭經》則是擷取第 13 章〈Ar-Ra’d〉,這一段講述的是世界由真主阿拉創造,相信阿拉的人會得到獎勵,不信者會受到懲罰。

▲ DNA 的基因編排方式是由腺嘌呤(A)、胞嘧啶(C)、鳥嘌呤(G)與胸腺嘧啶(T)這 4種鹼基排列組合而成,所以如果要用 DNA 進行編碼,就需要先把資訊轉成這 4 種鹼基的編排方式。(Source:Flickr/Shaury Nash CC BY 2.0)

把文字換成 DNA

羅卡泰利挑好段落之後,接著就是將文字轉成 DNA 序列。

DNA 的編碼方式是利用 4 種鹼基排列組合而成,這 4 種鹼基包括腺嘌呤(A)、胞嘧啶(C)、鳥嘌呤(G)與胸腺嘧啶(T),其中腺嘌呤一定和胸腺嘧啶配成一對,而鳥嘌呤和胞嘧啶一組,稱為鹼基對。

自製字母對照表

簡單來說,羅卡泰利設計了一個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字母的鹼基對照表,按照字母順序用 G、A、C、T、G、A、C、T……的順序排下來。換句話說,羅卡泰利的鹼基對照表,一個鹼基不只對應一個字母。

舉例來說,羅卡泰利的希伯來文─鹼基對照表裡,胸腺嘧啶(T)可同時對應 dalet、khet、ayin 和 resh。

▲ 羅卡泰利表示,這次實驗只買了生理食鹽水和針頭,至於《創世記》和《古蘭經》的經文 DNA,則是由廠商提供。(Source:Flickr/Paul Hartzog CC BY 2.0)

省略空格和標點符號

省略經文的標點符號和空格之後,羅卡泰利就能用他的鹼基對照表排出 2 組 DNA 序列,接著再將這 2 組 DNA 分別轉譯(translation)成蛋白質形式,再將這 2 個蛋白質分別注入自己的左腿和右腿。

左腿有點發炎

羅卡泰利表示,注入這兩段蛋白質時,除了左腿持續幾天有輕微發炎反應,大致上沒有產生嚴重的健康問題。

只買了生理食鹽水和針頭

當被網路媒體《Live Science》問到這次實驗器材怎麼準備的時候,羅卡泰利表示他只買了生理食鹽水和針頭,其他物質則由病毒製造公司 VectorBuilder 和客製化 DNA 片段的 ProteoGenix 公司提供。

▲ 羅卡泰利認為,在體內注入一段宗教經文是件好事,也象徵宗教和科學間可以和平共存。(Source:Flickr/Tom Woodward CC BY 2.0)

宗教和科學間的和平

羅卡泰利認為,這次的實驗是宗教和科學間和平的象徵,他說:「我認為,對宗教人士來說,如果能在體內注入一段宗教經文是件好事。」

專家:不清楚他怎麼辦到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生物化學教授柯蘇里(Sriram Kosuri)則評論:「(在體內注射一段文本)不太可能起什麼作用,除非引發過敏反應……考量到他的注射方式,我真的不太了解他用了什麼(病毒)傳播媒介,以及他是怎麼辦到的。」

(本文由 地球圖輯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University of Michigan School for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