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條件好、唱衰聲音卻不少,開發商達德能源解開離岸風電 3 大迷思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1 月 24 日 8:15 | 分類 能源科技 , 風力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灣條件好、唱衰聲音卻不少,開發商達德能源解開離岸風電 3 大迷思


談起近期外界對於離岸風電的聲浪,投入再生能源產業 17 年的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語氣透露了無奈,「我總覺得等到我們把風場蓋好,外界就知道了,」謠言就可不攻自破,但這次以核養綠公投過後,王雲怡發現,光只是做還不夠,需要花更多時間跟外界溝通,讓民眾真正了解離岸風電這個產業。

達德能源(wpd)在台灣前身是英華威公司,自 2001 年進駐台灣,從陸域風電著手,至今已蓋逾 180 座陸域風機,市占率超過 5 成,「陸域風電是現在所有再生能源中最便宜的,台電收購陸域風電是一度電約 2 到 2.7 元,比最終用戶的電價還便宜,」王雲怡說。

▲ 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自 2000 年投入再生能源產業,管理台灣風場開發團隊。

隨著陸域風機趨近飽和,離岸風電被視為下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再生能源,台灣設定 2025 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要達到 5.5GW,周邊水下基礎、海事工程、離岸風力機、維運等商機上看 9,000 億元,成為台灣近年來重大投資案。達德能源自然也沒缺席,負責開發桃園麗威風場 350MW、雲林允能風場 640MW,其中允能風場已在去年 12 月與台電簽署購售電合約(PPA),是腳步相對快的開發商。

開發商挺國產化,台灣供應商疑慮多

配合政府推動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雲林允能風場採用西門子 8MW 風機,西門子歌美颯也喊出提前 2021 年在台設置風機機艙組裝廠。王雲怡表示,對開發商而言,生產基地設在台灣,有助於興建與維運期,若碰到零件問題,可隨時補充、更換,免從歐洲運送往返,「我很認同政府國產化的方向,一方面我也鼓勵台灣業者能下定決心投資,」但現在面對的問題是──台灣供應商仍猶豫不前。

許多本土本製造商老闆內心的疑慮是,前期 3.5GW 裝置容量到底夠不夠養一個市場?一旦投入離岸風電後,必須採購設備、機械、船隻等,但市場上有足夠的訂單量嗎?

王雲怡認為,在海事工程方面,台灣過去鮮少有在海上工作的經驗,可藉由蓋離岸風場奠定基礎,未來有了船隊,不一定只做離岸風場的工作,還可承接國外其他海事工程案子,希望業者能夠把眼光放得更遠。

▲ 在海事工程方面,台灣過去鮮少有在海上工作的經驗,可藉由蓋離岸風場奠定基礎。(Source:pixabay

其次政府應扮演更積極鼓勵的角色,當業者投資設備、買地建廠,政府可以提供融資、找地等協助;開發商則是給予訂單量、市場,讓供應商能放心投資。

跟銀行借錢最難,前高後低費率為何重要?

因應國產化要求,墊高離岸風電初期開發成本,但今年預告的離岸風力躉購費率驟然下降,砍到每度電 5.1 元,並取消「前高後低」費率機制、設下 3,600 小時滿發上限,整體投資環境出現重大改變,嚇壞來台投資的開發商。

外界質疑前高後低的費率設計,讓開發商提前出場的機率變大,賣風場股權吸金。對此王雲怡認為這是很大的誤解,「 以簡單的邏輯來看,趁風場在高價時賣掉跑了,那承接的人是笨蛋嗎?不可能有這種事情。」

一個離岸風場的專案融資高達數千億元,自有資金 25%、75% 融資貸款,每筆錢都被銀行嚴謹看守,錢不會隨便進到股東的口袋,必須等到開發商把全部的債還完後,才能動用資金。

▲ 一個離岸風場的專案融資高達數千億元,自有資金 25%、75% 融資貸款,每筆錢都被銀行嚴謹看守。(Source:pixabay

一旦拿掉前高後低費率機制,相當不利於銀行融資。王雲怡說,若 20 年平均價格,銀行就會斤斤計較,計算每年發的電是否足夠還貸款,「任何一點點風險,銀行都不願承擔,」尤其國內離岸風電的專案融資才剛起步。

股權稀釋不代表落跑,專業開發商都這麼做

至於風場在投資前期就「釋股」,王雲怡說明,股權稀釋是正常行為,不代表開發商準備落跑,而是讓更多財力好的人加入,「 如果我們都把錢放在同一個案子,就沒有其他資金去開發新案子,所以會找其他股東加入。 」銀行團也會把關這些投資名單,確認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財力擔任股東角色,「並不是隨便阿貓阿狗都可以進來,」王雲怡坦言,跟銀行借錢是最難的事,沒有外界想得容易。

談到近期日本電力公司 JERA 來台投資上緯第一座離岸風場海洋風電,取得三成股份,「JERA 看到的是機會、趨勢,」王雲怡不禁感嘆,台灣擁有相當好條件,卻有人不停地唱衰。

風機轉動就有收入,經營風場如何「獲利」?

離岸風電屬基礎建設案子,回收期長、利潤較低,風險較小,深受退休基金的喜愛。因為風機轉動就有收入,不用擔心燃料市場的變動,唯一變數就是風資源的變化,像是風力大或小,最初也都有納入風險考量。

「唯一獲利就是賣電,」通常融資期限長達 12 到 15 年,在風場運轉發電後,靠賣電慢慢償還貸款、利息,還完後才輪到開發商賺錢,這也意味著風場營運 15 年後才可能談獲利 。

自「電業法」修正後,電力可自由買賣交易,未來把綠電賣給企業會是新的收入?王雲怡認為,這牽涉到企業、台電、再生能源業者三方未來如何配合,企業用電有離、尖峰,究竟要把綠電賣到離峰或尖峰時段,仍與台電做溝通。

以及開發商與企業簽購售電合約(PPA),必須先取得銀行的認可,銀行必須確保這名買主能否長期固定買電。過去達德在德國有跟 Google 簽署 PPA,「必須到 Google 公司的等級,銀行才有可能接受,」王雲怡說。

台灣離岸風電正處關鍵時刻

下週經濟部能源局將公告 2019 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牽動台灣離岸風電產業走向,王雲怡認為,3,600 小時滿發上限、取消前高後低費率機制必須做出調整。

「3,600 小時猶如科技退步,」全世界都是鼓勵多發電,讓風機發揮最大效益,但台灣卻設下每年 3,600 滿發小時的售電限制,等於先前所做的努力都白費,「這是技術退步的做法,全世界沒有看過這樣的設計。」

在必須負擔國產化任務之下,預告的 5.1 元費率對大部分離岸風電案子都不太樂觀。在費率不確定的情況,達德目前也無法跟在地供應商談價格,王雲怡直言,「 到底可以用多少錢跟業者買設備,現在是政府在決定的 」躉購費率若大砍,開發商僅能用有限預算購買國產化設備,間接可能影響離岸風電國產化發展。

過去 2 年台灣在離岸風電所累積的動能能否延續下去,接下來政府所做的決策至關重要,不僅關乎台灣在亞太離岸風電的競爭力,還有期待已久的新產業活水。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