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污染無所不在,海溝生物體內也找得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2 月 27 日 17:35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塑膠污染無所不在,海溝生物體內也找得到

2 月 27 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英國科學團隊在居住海溝深處的小蝦腸道內發現塑膠微粒,顯示人造污染已觸及地球最深處。

法新社報導,每年塑膠產量超過 3 億噸,至少有 5 兆個塑膠碎片在海裡漂浮。

由於深海探勘昂貴又耗時,之前大部分針對塑膠污染的研究都只靠近海洋表層,在魚類、烏龜、鯨魚和海鳥身上發現塑膠污染蹤跡的情況屢見不鮮。

而刊登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研究團隊在世界 6 個最深海溝生存的微小蝦類體內,都找到消化不了的塑膠污染案例。

菲律賓群島以東的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是目前所知地球最深的海溝,當地採集到的動物消化道含塑膠纖維的比例高達百分之百。

英國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自然環境科學的傑米生(Alan Jamieson)和團隊,原本是在海底深處找尋新物種。

10 年考察期間,他們採集到一種居住在海平面下 6,000 至 1 萬 1,000 公尺處微小蝦類的數十種樣本,因此決定找尋塑膠蹤影。

團隊驚訝發現,就連地球最深處的海溝都遭塑膠污染。團隊解剖的 90 個生物,65 個體內至少含一個塑膠微粒,比率高達 72%。

傑米生說:「一部分的我已預期會找到些什麼,但這簡直超乎我想像。」只是,團隊仍不清楚是否是海洋上層的魚吃進塑膠,死後沉入海底深處才遭海溝生物吸收。

團隊進一步分析纖維時發現,大部分似乎是諸如尼龍的成衣纖維,還發現塑膠的原子鍵和全新材料不盡相同,顯示這些塑膠已有好幾年歷史。

微小塑膠粒子要不就是透過下水道或河流進入海洋,就是大體積塑膠隨時間推進分解而成,一旦聚集細菌就會變重,最終向下沉。

對此,傑米生說:「就算從現在開始沒有任何纖維進入大海,所有已在海裡的東西終有一天還是會下沉,一旦進入深海,有什麼機制能重返原貌?」「我們正將所有垃圾往最不了解的地方傾倒。」

(譯者:王品軒;首圖來源:Flickr/Bo Eide CC BY 2.0)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