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致恐龍滅絕,美中西部發現化石線索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4 月 01 日 16:00 | 分類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小行星撞地球致恐龍滅絕,美中西部發現化石線索


約 6,600 萬年前一顆小行星衝撞現今墨西哥地區,巨大衝擊力道揚起的魚和植物等化石在美國中西部被發現,由於可成為知悉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地後當下情況的線索而備受矚目。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等研究團隊在美國中西部北達科他州(North Dakota)白堊紀末期地層中,發現重疊般並排的古代鱘魚及植物等化石。

詳細調查這些化石後,在鱘魚化石的魚鰓部位或植物化石中,找到因強大衝擊生成的玻璃狀粒子等。

此前研究得知,直徑約 12 公里小行星於白堊紀末期,撞擊現今墨西哥尤加丹半島(Yucatan Peninsula),研究團隊認為,當時的衝擊把魚類和植物等撞飛至空中,或被巨大海嘯運至陸地上,最後變成化石。

雖然這些化石是在距小行星撞擊地點逾 3,000 公里外地點找到,但研究團隊認為,由於撞地後產生的巨大衝擊,約 10 公尺高海嘯於 2 小時後襲向陸地。

此小行星撞地球被視為肇致當時恐龍滅絕,這項研究發現的化石,因記錄了衝突當下發生的情況而備受矚目。

研究成果預定 4 月 1 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發表。

法新社報導,一顆巨大小行星於 6,600 萬年前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美國科學家表示,他們已找到於撞擊數分鐘後死亡的大量生物殘骸的化石寶藏。

以堪薩斯大學古生物學家為首的研究團隊,預定 4 月 1 日發表的論文中表示,他們在如今的北達科他州境內發現精緻保存的動物和魚類化石寶藏。

那顆小行星撞擊現今墨西哥地區,是已知的地球所遭逢最嚴重災難性劇變,摧毀了地球 75% 動植物物種,導致恐龍滅絕,也為人類的崛起鋪路。

研究人員認為,強烈衝擊引發快速移動的震波,在西部內陸海道(Western Interior Seaway)觸發急遽的大規模海嘯。

論文第一作著戴巴瑪(Robert DePalma)指出,在北達科他州地獄溪地層(Hell Creek Formation)塔尼斯(Tanis)遺址,巨大海嘯留下紊亂的大量淡水魚、陸棲脊椎動物、樹木、枝椏、原木、菊石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化石。

在若干魚類化石發現吸入與撞擊希克蘇魯伯(Chicxulub)事件有關的「噴出物」,顯示衝擊波於「數十分鐘內」抵達北達科他州。

論文共同作者柏南(David Burnham)表示:「由於沉積發生得如此快速,一切都以栩栩如生方式保存下來,沒有被壓碎。」他又說:「那就好像是幾乎宛如液體般來襲的雪崩。生物因海嘯的威力而驟死。我們發現,有一條魚撞上一棵樹後斷成兩半。」

美國佛羅里達州棕櫚灘自然歷史博物館(Palm Beac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Florida)管理員戴巴瑪表示,在塔尼斯遺址出土的化石包括多個新確認的魚類物種及其他物種的最佳樣本。

他說:「我們檢視的是地球史上數一數二最可觀衝擊事件的逐刻紀錄,沒有其他地點擁有類似那種紀錄。」「事實上,這起特殊事件跟我們所有人──地球所有哺乳類都直接有關,因為基本上我們從那以後繼承了地球。那次撞擊改變了一切,地球變成哺乳動物星球,不再是恐龍星球。」

(譯者:劉學源;圖片來源:Robert DePalma/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