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百年設計美學的誕生與冒險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7 月 05 日 14:28 | 分類 科技史 , 科技教育 , 網路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包浩斯──百年設計美學的誕生與冒險


什麼是包浩斯?從蘋果、無印良品到歌手女神卡卡(Lady Gaga)的舞台服裝,都廣義涵蓋包浩斯元素。1919 年,誕生於德國小鎮威瑪(Weimar)的設計學校包浩斯(Bauhaus),紀錄片《世紀包浩斯》直指它是「充滿理想家、發明家以及夢想家的學校,夢想建造未來的聖殿、瘋狂的理想國。」時光快轉 100 年,實體只存在 14 年的學校,已形成一門美學,影響世界至今。

「那是德國威瑪共和的黃金 20 年代,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破壞狀態,積極轉向建設,並向威權挑戰。」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丑宛茹說。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說服當局將威瑪藝術與工藝學校與威瑪藝術學院,合併為包浩斯,並擔任首任校長。

台北歌德學院院長羅岩(Jens Rösler)說,包浩斯跳脫藝術階級性,打破藩籬,將藝術與工藝融為一體。根據《包浩斯關鍵故事 100》一書,學生完成 6 個月預備課程後,就可加入工作坊,接受藝術家和技術人員指導。威瑪時期的工作坊包括陶瓷、版印、編織與壁畫。工作坊的學生助手不僅免學費,甚至可獲得薪資。

當時的包浩斯,是前衛創意碰撞的創造者社群。他們推出劇場節目、端出各樣材質的經典設計,甚至成立包浩斯有限責任公司,確立產品權利並有效行銷,為學校帶來收入。「包浩斯凝聚強烈信念,歷任校長的人脈與說服產業、取得政商資源的能力,都是包浩斯可以成功的原因。」平面設計師彭星凱分析。

包浩斯帶來許多革命性觀念。第一,忠於材質。台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許杏蓉說,包浩斯特別注重材料本質,呈現原始的面貌。例如馬歇爾‧布魯耶(Marcel Breuer)打造世界第一張以鋼管製作的瓦希里椅(Wassily Chair)。《包浩斯關鍵故事 100》提及,布魯耶從腳踏車把手那些「看起來很像通心粉的鋼管」得到靈感,將鍍鉻鋼管彎塑出椅框結構,只用幾條布帶,突出鋼管椅架,而非遮掩起來。

第二,少即是多。包浩斯第三任校長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主張,好的設計應運用減法策略,除去多餘裝飾與象徵。例如密斯在 1929 年設計的世界博覽會巴塞隆納德國館,一塊屋頂、一片基座、幾個十字形鋼柱,極簡至極。

第三,形隨機能。「設計以使用、功能與製造為優先,是理性思考的結果。」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陳璽任說。1925 年,赫伯特‧拜爾(Herbert Bayer)在擔任學生時開發通用字型(Universal Bayer)。他用幾何打造字體,字體擁有均等粗細,創造俐落排版。特別的是,通用字型只使用小寫字母。因為拜爾主張,人們講話也不會區分大小寫。作者艾倫‧路普頓(Ellen Lupton)在《包浩斯 ABC》指出,「通用字型反映出 19 世紀文化價值觀崩解,以及一個嶄新且更理性的世界誕生。」

1926 年德紹包浩斯大樓開幕,像是大型社會實驗的最高峰。包浩斯大樓成為一種整體藝術,由師生參與建築和室內設計。不對稱的主大樓由葛羅培斯設計,課堂座椅用上布魯耶的鋼管椅,禮堂覆蓋編織工作坊的鐵紗布料……「這是具有高效率的建築創作,也是師生合力完成的實驗」,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謝宗諺說。

如今包浩斯大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幸運的參觀者甚至可在重建過的房間住一晚。想像一下,昔日學校生氣蓬勃,每月有化裝舞會,還慶祝金屬節。中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陳沛欣曾特地朝聖,「這是所有建築人的母校吧。」她說。

然而,德紹包浩斯大樓僅成立 6 年,就在右翼分子逼迫下關閉,遷往柏林,1933 年更因納粹壓迫而永久關閉。但流亡海外的師生,讓包浩斯的風格與精神往世界各地開枝散葉。「我佩服包浩斯勇敢創新,在政治、大眾品味與商業面向勇於冒險,具有執行理想的能力。」羅岩說。

「包浩斯的理念和社會是連結的,回應當時歐洲面臨的問題,用設計追求改變,讓社會變得更好。」彭星凱表示。包浩斯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正如同《世紀包浩斯》紀錄片中所說,包浩斯是關於參與和同理心,關於用新想法挑戰現有一切的勇氣。

(作者:柯曉翔;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