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今天揭曉,美國學者巴納吉、法裔美籍經濟學家杜芙洛和美國學者克里莫因開創緩解全球貧困問題的實驗性方法,共同獲得殊榮。他們全都是美國名校培育出來的傑出菁英。
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表示:「有關對抗全球貧困問題的最佳方式何在,今年的得獎人引進新方法以找出可靠的答案。」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國際經濟學教授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1961 年生於印度孟買,1988 年取得哈佛大學(Havard University)經濟學博士學位。
1972 年出生於法國巴黎的杜芙洛(Esther Duflo),1999 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目前是麻省理工學院及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教授。
杜芙洛是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 50 年來第二位獲獎女性,杜芙洛與另一位得主巴納吉是從事貧困研究的夫妻檔,往昔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巴納吉是她的指導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里莫(Michael Kremer)出生於 1964 年,1992 年取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巴納吉的媽媽也是經濟學家,她接受印度新德里電視台(NDTV)訪問表示,完全沒料到兒子會獲得諾貝爾桂冠。
她說:「他一直試圖讓經濟學擺脫理論部分,而是用理論來理解世界的本來面目,世界運作的方式,貧窮的樣貌,以及人們因應貧窮的作法。」
BREAKING NEWS:
The 2019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has been awarded to Abhijit Banerjee, Esther Duflo and Michael Kremer “for their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alleviating global poverty.”#NobelPrize pic.twitter.com/SuJfPoRe2N—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9年10月14日
This year’s Laureates have introduced a new approach to obtaining reliable answers about the best ways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It divides this issue into smaller, more manageable questions – for example, the most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child health.#NobelPrize pic.twitter.com/faQTTZhJqI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14, 2019
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與和平獎得主已經分別在 7~11 日陸續出爐,今天公布經濟學獎得主,為 2019 年諾貝爾頒獎季劃下句點。
諾貝爾獎得主可獲頒一張證書、一面金牌和獎金 900 萬克朗(約新台幣 2,807 萬元),若得主超過一位,則獎金平分或依比例分配。
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諾貝爾獎起初的 5 個獎項不包括經濟學獎,1968 年瑞典中央銀行捐款給諾貝爾基金會,才增設經濟學獎,並於 1969 年首次頒發。
頒獎儀式將於 12 月 10 日,即諾貝爾逝世紀念日當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
(譯者:陳昱婷;首圖來源: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