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傳播就是「空氣傳播」?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2 月 11 日 8:45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氣溶膠傳播就是「空氣傳播」?可能與你想的不一樣


2 月 8 日下午,在上海市衛健委舉行的發表會,中國衛生防疫專家表示,目前可確定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增加了一條:氣溶膠傳播。

中國目前確定的三大途徑: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和氣溶膠傳播。氣溶膠傳播指的是飛沫、飛沫核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很多朋友開始擔心了:難道病毒可以經空氣傳播?是不是不能和感染者待在同一個空間了?隔多遠才能保證安全?

事實上,氣溶膠傳播和普遍理解意義的空氣傳播還是有差別。

首先我們已經知道,飛沫和直接接觸可傳播新型冠狀病毒。

當感染者站在健康人的面前,說話、咳嗽、打噴嚏等,飛沫直接被健康的人吸入,或者附著在物體表面,健康的人手摸到它再觸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組織,都會導致感染。

氣溶膠(aerosol)是由極細小的固體或液體顆粒,分散並懸浮在空氣中,隨著空氣一起流動,不因重力落到地面。比如,香菸和電子煙產生的煙都是氣溶膠,前者為固體,後者為液體。

在病毒傳播的語境下,氣溶膠傳播指的是空氣直接含有病原體顆粒,被健康的人吸入造成感染。

這些氣溶膠是怎樣產生的?兩種最典型的方法就是咳嗽和噴嚏。咳嗽和打噴嚏能夠霧化感染者上呼吸道附著的唾液,甚者可能「扯下」一部分上呼吸道表皮細胞隨著噴嚏噴出──這些都有可能成為氣溶膠。

當然,正常的呼吸也會產生氣溶膠,只不過比咳嗽和噴嚏產生的量少。

把你的呼吸系統理解為下面這個噴霧罐:當施加高壓時,液體在高速噴出時就霧化了。

在 SARS 期間,香港淘大花園出現病毒的糞口傳播,也是經由氣溶膠模式。簡單來說,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在污水管下落,以及靜置時散發氣體,產生含病毒的氣溶膠,由於管道洩漏和通風設計等原因被健康的人吸入。

當感染者呼吸、咳嗽和打噴嚏時,含有病毒的飛沫、氣溶膠可以傳多遠?

如果只是普通說話噴出的唾液,直徑 100 微米左右的飛沫,往往因重力不久就墜落到地上,橫向距離 1 公尺左右。

如果感染者咳嗽,飛沫最遠可飛 6 公尺左右,打噴嚏的話最遠 8 公尺左右,這些飛沫在空氣可停留約 10 分鐘。

當飛沫的液體逐漸蒸發,到直徑 5 微米左右,往往只剩下病原體本身,就稱之為飛沫核,可飛到 10 公尺外的地方,在空氣停留更長的時間,甚至隨空氣流動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但健康的朋友大可不必擔心,會吸入遠方空氣含的冠狀病毒。

首先,飛沫核形態的病毒無法在空氣存活太久。

通常,只有細菌才能長時間在空氣懸浮生存,病毒並不具備細胞結構,儘管人們不認為病毒是「生物」,但可以確定的是,離開了生物,它們存活的時間極短。

對抗 SARS 的時候,醫學專家發現紫外線可高效殺死病毒。陽光含有紫外線,SARS 病毒在戶外幾個小時就失去活性,無法再感染人。

SARS 也是一種冠狀病毒,和本次 2019 新型冠狀病毒極為相似。普利茲獎得主、傳染病學專家 Laurie Garrett 曾表示,如無意外,新型冠狀病毒在室外(包括空氣中和物體表面)存活時間應該和 SARS 病毒類似。

現在幾乎所有人都已戴上口罩,飛沫和飛沫核傳播的最大途徑已經消除;如果養成好的衛生習慣──在戶外減少觸摸物體表面,摘、戴口罩前洗手,洗手之前不觸碰自己的臉──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更是降到極低。

其次,沒有病毒可達「空氣傳播」的濃度所需條件。

有人可能記得,2019 年 7~8 月,蘭州發生一次布魯氏菌感染事件。原來,當地一家疫苗廠商使用過期消毒藥水,導致廢氣排放滅菌不徹底,形成含菌氣溶膠,導致下風處的人接觸到細菌。

這種情況發生極其偶然。正如前述,病毒通常無法像細菌,在較長時間的空氣傳播過程仍然保持活性,且只有空氣含有大量病原體時,才可能導致感染。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只有聚集成百上千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家同時間打噴嚏,才可能出現普遍理解意義的「空氣傳播」。

這也是為什麼,防控新冠病毒疫情需要嚴格隔離確診患者。

以及也是為什麼,即使 1 月 30 日中國 CDC 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已提到病毒可透過氣溶膠傳播,專家仍呼籲大眾多開窗通風。通風越好,室內空氣流動越頻繁,空氣含有活性病毒的可能性就越小。

繼續在公共場合戴口罩,並養成良好的手部衛生習慣,足以保護健康,讓新型冠狀病毒無法入侵。

綜上所述,氣溶膠傳播不等於「空氣傳播」,普通人因氣溶膠傳播感染的可能性極低。

既然如此,為什麼把氣溶膠傳播列為傳播途徑之一?因為如果有這種途徑,且具一定可能性,儘管對普通人來說機率很低,也要列出來。

事實上,醫護人員比普通人更容易因氣溶膠傳播感染病毒。比如,長時間和患者待在同房間,如果保護措施沒做好,就會暴露在病毒感染下;且對患者氣管插管、心肺復甦等操作時,都會產生氣溶膠。

所以,醫護人員更需要注意氣溶膠傳播,普通人倒不必太擔心。

(本文由 PingWest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