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全面啟動 AI 軟實力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3 月 11 日 18: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市場動態 , 電腦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科技部全面啟動 AI 軟實力


科技部在陳良基部長的帶領下,於 106 年宣布推動人工智慧(AI)科研戰略,推動台灣擠身全世界最早一批發布AI戰略的國家之一,努力引導台灣成為 AI 發展重鎮。10 日召開記者會,邀請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共同檢視歷經 3 年醞釀與實踐,在場域、人才、技術、與產業面發揮的效益。

打底基礎,以運算及資料庫全力支援 AI 開發

專為 AI 打造的「台灣杉二號」超級電腦,於 108 年全球超級電腦最新榜單,計算能量排行世界第 21 名,能源效率排行世界第 12 名。「台灣杉二號」以台灣 AI 雲 TWCC(Taiwan Computing Cloud)提供雲端服務,兼具巨量計算與開發人工智慧所需的運算能力,每秒能進行高達 176 萬張的 AI 影像訓練,商轉迄今已約 300 組產學研界專案計畫、近 1,000 萬 GPU 運算小時的使用量,協助縮短 AI 訓練時間達 90%,並提高深度學習效率 498 倍,彰顯在科研與商業應用端的重大助益。

另一方面,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資料集平台共收集超過 50,000 個資料集,範圍囊括政府治理、科研、語音、醫療與資訊安全等領域,可方便研究者或業界取用與提供加值服務。AI 的運算依賴大量可信賴的數據資料,藉由科技大擂台、醫療影像與 AI 創新研究中心等專案建立的多樣化數據,均放置於資料集平台讓使用者方便下載運用。以醫療影像資料集為例,已建置心臟冠狀動脈、腦瘤、肺癌等重大疾病相關影像資料庫共 19 項約 13.8 萬個案例,其中 7.9 萬個案例有 AI 訓練用的疾病標註,提供學術研究機構申請或與資料集建置團隊合作執行醫療衛生目的之學術研究使用。

追求卓越,從技術理論至應用領域培育人才

專業人才教育是社會的根本,科技部啟動 AI 創新研究中心與半導體射月計畫專案,補助 437 位學者執行研究,已有 62 件技術移轉產業,並與許多國內企業如台積電、日月光、鴻海等,共同執行產學合作計畫 353 案。已培育 2,482 名具 AI、晶片設計與專業應用領域的年輕碩博士人才,可投入晶片設計與 AI 應用產業的人力需求。

這兩個專案深耕 AI 及晶片的核心技術,並應用 AI 至智慧製造、智慧服務及生技醫療等垂直領域。例如,清華大學林永隆教授團隊的低功耗高性能 AI 硬體加速器/高解析度即時影像分割與辨識技術,已提出 17 項專利申請,透過智慧壓縮演算法開發相關晶片,可在汽車、醫療等低功耗、高精準度等多項應用中找到利基;而台北醫學大學李友專院長團隊運用 AI 協助判斷醫囑的適切性,可降低用藥錯誤並節省藥物的核刪,目前已實際應用在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總處方數達 30 萬張,醫師認同度達 85%,後續將轉移至科技部的價創計畫衍生新創公司。

科技部積極邀請國際重量級 AI 學者來台,促進與國際學者交流,並鼓勵國內學者參與 AI 相關國際研討會與學術活動,發表全世界第一個 AI 科研發展指引,放大台灣在國際 AI 學術界的影響力。3 年來,在技術突破與應用成果亮眼,發表在 Nature、IEEE、AAAI 等國內外頂尖期刊與研討會共 1,849 篇論文,獲引用 1,437 次;更已在人臉辨識影像處理競賽、NVIDIA 機器人開發競賽、AUDI 創新競賽等 42 項國際賽事脫穎而出。

為了促使台灣成為亞洲 AI 人才培育樞紐,科技部已預定在 110 年舉辦 Asia AI Winter School,以跨國聯盟方式與國際頂尖研究機構攜手合作,邀請國際學者來台授課,並開放亞洲與歐美國家的學員報名。本課程除協助學員掌握 AI 前瞻技術外,也可以此促進人才交流與國際連結。

全面擴散,廣邀大眾親近 AI 與智慧化

人工智慧有一個大應用是在智慧機器人,藉由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動手實做的環境與業師技術輔導衛星計畫的推動,衍生穿戴式生理訊號感測、無人機、視覺辨識採菇機器人等超過 99 件的新產品或技術,吸引逾 66,000 人次造訪;更搭配 FRC 國際機器人大賽舉辦寓教於樂的體驗課程,推動以來已促成國內參賽隊伍由 3 隊成長至 30 隊,累計超過 2,000 人次學生參與,並將主辦 2020 FRC 區域賽。

AI 科研戰略推動成果已擴散至新創產業與應用面。成大醫院將成功大學生技醫療 AI 創新研究中心之 AI 輔助判讀胸部 X 光片技術導入智慧醫療臨床決策輔助系統中,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臨床檢疫時間由 2.5 小時縮短至 30 分鐘內,大幅降低疫情判斷的壓力與交叉感染的風險。而台北榮民總醫院開辦腦神經外科、脊椎骨折、心房顫動電燒等 AI 輔助門診,結合醫師經驗和醫療影像 AI 技術來加速診斷;醫師判讀腦轉移瘤 MRI 影像的時間由 5-10 分鐘縮減為 20 秒鐘,也進一步減少後續病患需 5-7 天等待正式影像檢查報告的時間。

另一方面,科技部打造 Taiwan Tech Arena,用矽谷的思維培訓台灣科技新創團隊,並帶領參與國際重要大型展會。迄今進駐的國內外 AI 相關領域新創共 43 個;其中 29 家為國內新創團隊,更已連續三度參加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108 年獲得海外創投及國際企業的商業合作機會逾 4 億美元的全球商機。

為了擴大社會參與並邀請民眾親近 AI,以科技大擂台舉辦「與 AI 對話」及「AI 資安攻防戰」兩競賽,翻轉過去難懂的線上競賽與專家審查方式,以淺顯的現場活動廣邀民眾實際參與,更針對高中與大專院校推廣系列講座與營隊活動,邀請逾 5,000 人次親近語音 AI 演算法並關注資安議題。

以終為始,讓創新成為價值的源頭

台灣 AI 科研戰略是以「小國大戰略」的思維,聚焦 5 個不同的策略打造 AI 創新生態圈,包含:以 AI 雲端運算平台提升台灣人工智慧研發的基礎環境;以 AI 創新研究中心聚集能量,形成世界級 AI 研發聚落;以半導體射月計畫突破半導體關鍵技術,積極培育頂尖半導體製程與晶片設計人才;以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的優質自造空間,落實機器人軟硬整合與創新應用;以及藉由科技大擂台廣邀民眾參與,關注AI重大議題並挑戰技術突破。

透過此五大策略構築的 AI 科研平台,持續加速布局與扎根關鍵核心技術,並優化人才質量、激發創新解決方案。戰略推動 3 年來,已開始發揮效益,除了開發在地化應用及服務外,也開始帶動下一波社會轉型與成長。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