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不可忽視的追兵!中國半導體國家隊,這 4 家最有潛力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8 月 16 日 10: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晶圓 , 晶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積電不可忽視的追兵!中國半導體國家隊,這 4 家最有潛力


2014 年,中國增加晶片設計領域投資,號稱要在設計與製造全面超越台灣,先是成立「半導體大基金」,還利用國家資本入股紫光集團,取得過半數股份,再透過紫光集團收購國際公司。

但根據統計,2018 年中國整體半導體從設備、設計到製造的自給率仍僅不到 15%,導致中興被美國制裁後,根本無法從中國供應鏈取得足夠晶片產品的窘境,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弱點暴露無遺。

這個事實讓中國政府如夢初醒,發覺僅靠國家力量推動不夠,必須結合民間資本一同發展。這次中國在原有的股市基礎上額外增加科創板,放寬各種掛牌條件限制,讓各種高科技新創產業能在營收還不穩定時,就能掛牌融資,解決技術研發時的資本投入問題。

《財訊》分別從設計、製造、設備與記憶體等四大半導體關鍵領域各選了一家代表性公司。這些公司分別都從國家與民間取得龐大資金,其技術在中國相關業者中也是屬於一線地位,觀察這些公司的發展,其實就可以略知中國半導體目前的實力以及發展狀況。

晶圓代工,中芯國際國家隊力挺的龍頭

身為中國最早晶圓代工業者,中芯全名是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於 2000 年 4 月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總部位於上海,公司的創立者是曾在台積電任職過的張汝京,他也被尊稱為「中國半導體之父」。

中芯是張汝京第二次創業,第一次是在台灣創立的世大半導體,當初是台灣第三大專業晶圓代工廠,與台積電、聯電可說是互別苗頭。不過,台積電張忠謀與世大的股東祕密協商,對世大進行惡意收購,張汝京後來就屈就於張忠謀之下,但就如台積電逼走梁孟松,張汝京也被台積電一連串刻意作為排擠,張汝京一怒之下,放棄台積電股票與職位,到上海創立中芯。

早期中芯的製程發展並不順利,2015 年才成功推出 28 奈米產品,但良率一直沒有起色,客戶興趣缺缺。後來,中芯從三星挖走梁孟松,在其幫助下 14 奈米取得關鍵性突破,並拿到華為海思等客戶訂單,目前也正積極研發 12 奈米。

只是,在美國封鎖之下,由於無法取得 EUV 機台,使未來發展受限制。但有趣的是,中國中科院推出新的光學技術,號稱不使用 EUV 就達 5 奈米製程密度,似乎就是嘗試為中芯解套。

中芯原本在那斯達克上市,但美中衝突之後,下市轉至港股上市,7 月 16 日又在科創板掛牌,首日交易一度飆漲 246%,市值超過 6,000 億人民幣。不過,因傳出停接華為訂單,股價也因此下修,並已停止年度調薪。

▲ 紫光展銳技術落後,欲依靠大基金改善體質。(Source:紫光展銳

IC 設計,紫光展銳大基金投入改造

紫光展銳是紫光收購展訊與銳迪科兩家手機晶片公司之後,合併而成的一家手機晶片業者,也是最早拿到 2 期「大基金」投資的公司之一,並預計 2021 年登上科創板。

紫光展銳之所以會這麼受關注,主要還是因為海思被制裁,中國仍需要第 2 個可提供類似技術層次方案的本土晶片設計公司。但實際看起來,紫光展銳的技術層次遠不如海思,過去都僅針對低階智慧型手機市場推出產品,雖然在新興市場的市占率很高,但獲利極低,甚至賠錢。

由於紫光展鋭研發能力不足,新產品的開發與除錯往往都需要極長時間,等到真正量產時,規格又已經落後對手數代,在惡性循環下,難以擺脫低階定位。此次大基金投入,也是有意改造其體質。

紫光展銳目前提供手機通訊晶片方案,以及物聯網方案,產品類型不多。雖然已經推出 5G 產品,但性能與規格明顯落後聯發科與海思,之所以訂在 2021 年登上科創板,主要也是希望能夠在這1年間先推出夠力的產品規格,證明自己仍有競爭力。

雖作為中國僅次於海思的手機晶片業者,其實力遠不如海思,更無法與聯發科相提並論,然而在國家資金幫助下,有機會擺脫過去研發資源不足的狀況,進而急起直追。

半導體設備,北方華創產品線最完備

北方華創原本就在 A 股掛牌,自從中國決定大力發展包括設備在內的半導體產業鏈之後,其股價也不斷飆漲,市值一度超過千億人民幣。

該公司產品主打刻蝕機、氧化爐、清洗機、PVD、CVD 等半導體製造設備的研發工作,在中國半導體設備業者中,是產品種類最齊全的一家。

產品除了自行研發,也有部分來自於收購美國的設備業者 Akrion 系統公司;有趣的是,這宗收購還是川普政府批准的。根據中國券商統計,目前北方華創主攻的刻蝕機、薄膜設備市占約占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的一半,而其蝕刻技術支援能力也是中國設備業者中最完備的。

目前北方華創的主要客戶為中芯國際以及長江存儲、華力微電子等業者,已經能夠提供符合 14 奈米技術層次的設備產品。

不過北方華創雖然已經開始創造營收,但主要獲利仍來自中國政府補貼,顯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需求仍不足以支撐經營。

▲ 長江存儲 128 層產品已完成開發,預計今年第 3 季量產。(Source:長江存儲

記憶體製造,長江存儲布局專利具競爭力

長江存儲隸屬於紫光集團,最初紫光入股武漢新芯,掌握股份 51%,以武漢新芯為基礎於 2016 年在武漢註冊成立長江存儲。2017 年,紫光投資 300 億美元,加上「大基金」1 期的 100 億美元,合資在江蘇建立生產基地,主要產品包括了 NAND 快閃記憶體以及 DRAM 的製造。大基金 2 期預定也會投資長江存儲,主要會用來增購機台,擴大產能。

長江存儲的董事長為台灣南亞科前董事長高啟全,他還找來日本 DRAM 教父坂本幸雄擔任紫光集團副總裁,合力推動其 DRAM 發展。

原本紫光集團旗下負責 DRAM 開發的紫光存儲則廢除。

長江存儲已經量產 64 層的 NAND 快閃記憶體,並且與台灣群聯合作推出固態硬碟等產品。目前,長江存儲 128 層產品也已完成開發,預計今年第 3 季量產。

長江存儲的技術幾乎都是自行研發,同時也布局多項專利,比如說獨家的 Xtacking 晶片堆疊技術,可以將邏輯與記憶體分開製造,並在晶圓製造完成後再合併起來切割封裝,可明顯增加性能表現,在中國四大半導體業者中與國際競爭者的差距最小。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