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完善法遵科技,跨界打造開放、創新與安全的 FinTech 生態系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10 月 22 日 11:54 | 分類 網路 , 軟體、系統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運用完善法遵科技,跨界打造開放、創新與安全的 FinTech 生態系


由臺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以及臺灣金融研訓院共同主辦的 FinTech Taipei  Forum 2020 臺北金融科技論壇,即將在 10/28-29 日盛大舉辦。在此盛會之前,主辦單位與 NEC 特別在線上播出「後疫情時代,金融業的全力備戰」影音節目,節目中特別邀請到臺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凱君、NEC 台灣金融解決方案事業群群副總經理黃凱,一同暢談在後疫情時代,金管會與金融業者如何運用監理/法遵科技,共同打造兼具開放、創新與安全的 FinTech 生態系。

遠距身分認證至關重要,臉部辨識成為安全宅經濟首選技術

在全球性 COVID-19 大流行的衝擊下,居家辦公不僅成為全球企業的普遍現象,甚至在後疫情時代裡,發展成為常態性的工作模式,由此不但讓宅經濟更加活絡蓬勃,更全面帶動了「無接觸經濟」時代的到來。從知名金融趨勢觀察家 Brett King 接連撰寫的《Bank 3.0》及《Bank 4.0》兩本書中,我們看到行動金融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逆的趨勢,COVID-19 更成為加速這股趨勢的催化劑。

上述趨勢究竟只是短暫現象,還是會成為長期的主流趨勢,張凱君表示必須從金融消費者改變既有習慣的決心有多大,以及數位化金融服務能否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等兩大供需面向來檢視。更重要的是,金融機構的遠距身分識別技術是否夠成熟,以及對客戶資料的保護機制是否夠周全,這些都是影響消費者對於金融服務信心與信任的關鍵要素,同時也是宅經濟與居家金融能否蔚為主流趨勢的先決要件。

針對居家金融交易,遠距身分認證變得特別重要,也是金融單位必須克服的最大關鍵,否則將會引發身分偽造以及盜領、盜刷的問題出現。黃凱特別強調指出:「AI 及機器學習可作為遠距身分認證的強力後盾,並且讓身分偽造的難度提高、風險下降,進而在便利性、精準度及安全性上達到最佳平衡,如此才能在宅經濟趨勢下提供民眾一個有感的安全消費體驗。」

我們從 iPhone Face ID 的大行其道中,就證實了透過人體身上與生俱來獨特特徵的生物辨識,才是兼具便利性與安全性的最佳身分識別技術。NEC 從事生物辨識的研發已有近50年的歷史,涉及的領域包括指紋/掌紋、手指靜脈、虹膜、臉部、語音以及最新耳道辨識。去年台北金融科技大展上,NEC 成功展示了自家能區分雙胞胎各自身分的先進臉部辨識技術,這無疑說明了臉部辨識勢將成為配合宅經濟發展的第一首選技術。

從資料收集、分析、學習到行動,一次滿足金融法遵與創新需求

如今大數據已成為驅動 AI 的最重要燃料,AI 則是推展金融科技的最重要武器。張凱君剖析指出,長久以來金融科技與個資保護之間,一直呈現相互拉鋸的兩難局面。為能居間調和,金管會因而大力推動開放銀行(Open Banking),並強調將金融數據主導權交還到消費者手上。如此一來,銀行得以能與第三方服務供應商(Third-Party Service Providers, TSP)共同打造出兼具個資安全的創新 FinTech 服務,以及滲透到消費者生活環境中的場景金融。

為了在高度監管與金融創新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金管會在 8 月份公布了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這個全新的政策藍圖一方面給予金融消費者完備的安全保護,一方面營造一個適合金融創新的環境。它同時制定跨機構間的個資分享機制,並且加速開放銀行的推動。除此之外,該藍圖並祭出資料分級管理措施。十足展現政府面面俱到下全面推動創新金融科技的決心。。

就政府而言,監理科技就是運用現有資訊科技與網路技術來協助監理單位管控金融交易與服務,並保障消費者權益。至於金融機構,則運用金融科技來提升自我品牌信譽、建立消費者信心,多年來並孕育出行動支付、行動投保、行動申貸、智慧遠端客服務與純網銀等新型態的金融服務。隨著 Open API 的分階段推出,金融單位可藉此跨界建立金融生態系。

黃凱指出:「NEC 提供完整的金融科技與法遵科技解決方案,並透過資料收集、分析、學習及行動四大程序,來協助金融單位快速、精準、有效地符合金融監理法遵上的要求,同時又能開發創新的 FinTech 服務。」

(圖片來源:N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