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iOS 應用搬上 Mac,比 iPhone 12 發表更重要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20 日 8:30 | 分類 Apple , iOS , macOS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把 iOS 應用搬上 Mac,比 iPhone 12 發表更重要


最近搭載 Arm 架構 M1 晶片的 Mac 發表並光速開賣,現在 macOS Big Sur 正式版已開始推送。

硬體和系統方面,蘋果動作可說非常快,幫想嘗鮮的人「Ready OK」,唯獨軟體生態無法一眼看明白,也需要時間一步步證實。

之前已探討切換到 Arm 平台後,M1 晶片的效能表現及續航提升等變化。這些固然重要,但真正具里程碑意義的,是顛覆了蘋果以前的軟體生態。

蘋果 3 套方案解決應用生態

iOS 軟體能用之前,Mac 用戶可能更關心什麼東西無法使用。

Apple Silicon 問世後,目前蘋果桌機系統環境會暫時分裂成 Apple Silicon 和英特爾兩個陣營,很多人會擔心應用生態出現變化,蘋果這次提供 3 種解決方案。

  • Universal 通用應用
  • Rosetta 2 轉譯應用
  • 原生 Arm 應用

以下詳細解說蘋果 3 套解決方案。

Universal 通用應用能橫跨英特爾和 Apple Silicon 平台,但也可能會是最讓人擔心的部分,因很多 Mac 用戶都是攝影師或從事影視工作,賴以生存的 Adobe 系軟體如 Lightroom(今年推送)和 Photoshop(明年推送)都無法立刻上路。

據 DTK(Developer Tools Kit)的表現,Adobe 目前禁止將全系列軟體安裝到 Apple Silicon,顯然 Adobe 官方還需要時間調整。

為什麼許多應用能第一時間配合 Apple Silicon,而 Photoshop 這種接近 Mac 剛需的生產力軟體卻要等到明年?據一些資料猜測,2019 年開始 Adobe 旗下軟體如 Photoshop,都開始使用英特爾的數學函數程式庫 Intel Math Kernel Library,以及其他硬體加速功能,所以別說在 Apple Silicon 跑,其實用 AMD 的處理器跑都會有些問題。

這也展現出一定局限性,就是依賴英特爾處理器特徴的軟體很難馬上配合 Apple Silicon,越大型涉及多種計算模型的軟體,就越可能依賴英特爾處理器。

蘋果應是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應該有預留給這些軟體開發商時間,但重度 Photoshop 使用者肯定不會第一時間購入搭載 Apple Silicon 的 Mac 產品了。

第二種解決方案是 Rosetta 2 重新編譯應用。這是蘋果官方的工具,能以 x86 架構編譯的應用翻譯成 Arm 架構應用。對大部分輕型級應用,由於不涉及處理器特徴,所以可方便翻譯成 Apple Silicon 能執行的應用,甚至是一些較大型的 3D 遊戲。

這種問題就是翻譯後應用執行會損失一定效能,多少可能是很多人關心的部分。

由於現在樣本還不夠多,所以很難說平均損失多少效能,但某些特定跑分軟體表現,確實較能量化呈現,如蘋果常用的 GeekBench。

採用 A12Z 的 DTK,經過 Rosetta 2 翻譯後 Geekbench 5 單核跑分大概是 840 分,多核 2,900 多分。相比原生 iOS 平台跑分效能下降約 25%,接近 i7-4700HQ 水準。而搭載 M1 晶片只會更強,由於跑分軟體項目較多,部分子項目無法正常翻譯效能損失較大,實際翻譯後的軟體效能應不用擔心。

如 macOS 最好用的播放器軟體 IINA 已確定完美執行 Rosetta 2,Chrome 的 Canary 版能正常開啟加載網頁。

最後就是為 iOS 和 iPad 原生開發的軟體,透過 DTK 測試來看,原生應用以後能以幾乎毫無障礙的方式執行於使用 Arm 架構的 Mac。

最可能出現的就兩個問題,第一是以觸控為主的操作可能不太適用桌機系統的鍵鼠環境,需要開發者調整。第二就是如何對應桌機系統視窗,其他方面蘋果已掃清完障礙。

不妨想一下,今後可直接在 Mac 使用鍵鼠玩射擊或吃雞遊戲,微信用戶端也變成全功能,小程式和朋友圈都能完美呈現,可穿戴裝置和不同品牌的智慧家居裝置只要開啟 iOS 應用就能輕鬆控制,無聊也能刷抖音。

雖說 Windows+Android 模擬器也可做到,但無論如何都知道那只是模擬手機環境,並非真正的完整生態,本質上完全不同。

而真正的融合生態,都讓人興奮了。

總而言之,之前大家所想到的轉成 Arm 平台可能會遇到的坑,蘋果大概都填好了,從不少開發者使用一段時間的 DTK 表現來看,效能和相容性方面也都比預期好。

行動端又一次大勝利

前面說的只是對個人用戶來說有沒有軟體用,有哪些軟體可以用,哪些軟體可能需要等 Universal 通用版發表。但現在視角放大,看 Apple Silicon 對整個蘋果生態應用的影響。

但聚焦重點已不是什麼應用無法用,而是多哪些應用可以用。顯然 iOS 龐大的生態很快就要搬到 Mac,這是比換處理器架構更具備里程碑意義。

雖然還無法說蘋果完成「大一統」,但這過程不僅比微軟和 Google 更徹底,且從可能性和程式速度來說也遠超過以往嘗試。

5 年前,微軟於 MWC 2015 首次展示 Win10 Universal App 平台,想在 Windows 10 Mobile / Surface / PC / Xbox / HoloLens 等平台執行統一通用應用,即 UWP 應用(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

統一三螢幕(電腦、電視、手機)再加上一雲(Azure)大統一,這就是當時微軟想做的事。彼時微軟野心很大,也曾一度讓人看到希望,但最終夢想太虛浮。硬體時微軟在行動端節節敗退,軟體又沒有夠強控制力,導致計畫濺起一點水花後就杳無音訊。

Google 則在某些情況與微軟相反,Android 在行動端夠繁榮,但硬體連平板都沒有做起來,更別說桌機系統了。Google 也嘗試讓 Chrome OS 支援 Play 的 Android 應用增加可用性,但總體也只是縮在教育市場,並沒有打動普通消費者。

蘋果今天做的就是 Google 做不到、微軟想做但失敗的事。另外蘋果和微軟很大不同在於,這是行動端的進攻。iOS 生態從規模及完整性都遠超 macOS,iOS 應用未來也會對 Mac 端產生巨大衝擊。

▲ Mac 版售價 9.99 美元是 iOS 版 2 倍。

舉例來說,macOS 和 iOS 都有的應用,Mac 應用價格普遍是 iOS 兩三倍甚至更高,部分原因是 Mac 端應用需重新開發,導致開發成本較高,以後當 iOS 端應用能在 Mac 跑,開發者只需微調 UI 和操作,就能以極低成本在 Mac 執行高品質應用。

未來 Mac 端應用價格會不會下降?是行動和桌機系統一次付費還是如何計算?Mac 端買應用是否 iPhone 無需再付費就能使用?總之全新應用生態會呈現怎樣的活力,讓人忍不住好奇起來。

讓 Mac 執行 iOS 和 iPad 應用,其實蘋果一直努力在做,如 WWDC 2019 推出的 Project Catalyst,就是為了將 iPad 應用移植到 Mac。

macOS Big Sur 設計語言的變化,明顯也是受 iOS 影響,設計風格更統一,如控制中心介面和 iPhone 相當像,這都是為 iOS 生態無痛遷移做的準備。

可以說,這是行動端的又一次大勝利。

過去說行動端的重要性時,說的是說行動端流量戰勝了桌機系統,行動端應用和生態已非常龐大繁榮,但在桌機系統和行動端間還是一直有「楚河漢界」,沒有誰能做到真正蠶食取代。

現在可以說,世界最好的行動系統生態,將透過能量蠶食掉一部分桌機系統,這不是用行動辦公取代桌機系統工作,也不是手機取代電腦,而是應用生態遷移,也可以說是融合,但更能看成 iOS 一口口吃掉 macOS。

其實這幾年桌機生態環境已「故意」削弱到不成樣子,如許多網站的網頁功能故意不足,非要讓人使用行動端操作,如大多數網頁登入帳號最方便的方法已變成透過 App 掃碼等,有些流行的行動應用甚至沒有桌機系統端進入點。

這些都讓桌機系統環境一步步惡化,不僅應用生態發展緩慢,只能守著網頁,現在更連網頁端進入點也一步步減少,電腦身為最流行的個人娛樂終端機,如今除了玩些大型網遊和工作,已索然無味。

蘋果「大一統」措施不僅是「斷腕」,同時也是注入活力的「新生」,雖然這是在蘋果生態內達成,但歷史上卻是首次達成,甚至可看到蘋果推動巨大車輪向前,現階段也只有蘋果才能這麼做。

或許第一代搭載 Apple Silicon 處理器的 Mac 還有很多沒預料到的坑,但蘋果嘗試改變乏味的桌機電腦市場,難道不比 iPhone 12 有意思多了?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蘋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