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有庠科學調查報告:疫情改變世界,科研改變未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14 日 15:32 | 分類 尖端科技 , 科技教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2020 有庠科學調查報告:疫情改變世界,科研改變未來


遠東集團為了紀念徐故創辦人有庠先生,在 2001 年 3 月成立了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秉持著「科技創新」之創會宗旨,長年來積極推動國內科技事務及獎勵科技人才,每年固定舉辦「有庠科技獎」關注新興科技領域發展,已經是台灣最具聲望的科技獎項之一。由於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徐有庠基金會特別規劃「科學動態大調查」,希望了解國內科學研究環境現況,以及疫情對研究工作所造成的影響,同時也期盼透過專家觀點,發掘未來值得關注的創新科技項目。

本次「科學動態大調查」採用線上調查方式,以歷屆「有庠科技獎」中「有庠科技講座」、「有庠科技論文獎」、「有庠科技發明獎」等獎項得獎者為調查對象,於 2020 年 9 月 18 日至 10 月 9 日期間,共完成 102 份有效樣本。受訪者主要為國內大專院校的特聘教授(35%)、講座教授(24%)、正教授(17%),其中 48% 受訪者從事基礎研究工作,46% 屬於應用研究工作,研究領域以數學/物理/化學(22%)、電機/電子/光學(20%)、化工/材料(15%)、生醫/生物/生科(12%)、資訊/資管/通訊(11%)、醫學/藥學(10%)等類別為主。

人才短缺、經費不足為科研工作兩大痛點

 對於科學研究,所有的受訪學者都表示解決研究領域問題是重要的(100%),其次為發表期刊論文(98%)、研究經費(95%)、研究成果應用普及(94%)。至於能夠獲得獎項肯定這件事,有超過九成受訪學者認為重要,這顯示出舉辦科技獎能為國內學者的研究工作帶來實質助益。

徐有庠基金會成立之初即開始籌備科技獎,希望藉由這個舞台來肯定長年致力於科研工作的學者,鼓舞他們發揮更多研究熱情,持續擴大台灣科學發展的動能。從這次調查中基金會了解到,受訪學者普遍認同獲頒科技獎得以展現研究成果(97%),能夠提升個人名聲(70%),並且增進學術交流(62%)。

研究工作是一段既辛苦又漫長的旅程,過程中難免會遭遇許多挫折與難關,其中,83% 受訪學者認為人才短缺是最大的挑戰,其次則是經費不足(54%)。有庠科技獎希望在台灣發揮拋磚引玉的影響力,讓社會大眾更加關注及支持科學研究工作,也期待更多公益資源能夠投入這個領域,一起推動台灣科研發展,建構國家未來的競爭力基礎。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新研究契機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不僅全球經濟活動受到重創,也進一步改變了人們工作與生活模式。世界各國紛紛實施邊境管制,造成國際間人員流動停滯,人與人之間必須維持社交距離,大型集會也暫時禁止,嚴重衝擊各行各業。在此劇變之下,全球科學研究工作也受到影響,經費、資源轉向防疫,實體活動與交流則大幅減少,甚至停擺。

然而,在各國深陷疫情泥沼之中時,台灣卻展現有目共睹的防疫成效,民眾日常生活很快就回復到常態,科研工作也普遍能維持正常運作。84% 受訪學者表示疫情對研究工作帶來了影響,但其中僅有9% 認為影響程度可謂嚴重。與研究工作相關的事項當中,多數受訪者認為影響最大的是減少國際交流(96%)及必須延後或取消重要會議、研討會(94%)。此外,有 6 成以上的受訪學者指出,疫情確實有影響到研究進度及研究成果發表,原料或材料不容易取得,而隔離及社交等限制造成工作不便,教學或行政工作負擔相對於疫情前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4 成左右受訪學者認為疫情能為科學研究帶來一些新契機,最重要的改變是增加跨領域的研究合作機會,以及發現新的研究方向。由於疫情的關係,多數受訪學者也發現研究獲得更多的關注,並且得以更快分享研究資料,居家辦公、遠距教學等工作模式變得比以往更有彈性。

誠如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名言,「不要浪費一場危機 (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這場衝擊全球的危機,似乎為台灣科研界開啟另一扇機會之窗。

探索前瞻科技領域 尋找潛力發展項目

2018 年時,工研院發布一份「科技新指標 2030 全球趨勢大未來」報告,經由蒐集日、韓、德國等重點國家的前瞻科技清單,以及分析 2012 年至 2017 年間 Nature、Science、MIT Technology Review 等具有高影響性及代表性的科技期刊論文,歸納出先進材料、數位科技、生命科技、綠能環保、智慧機器等五大前瞻科技領域,這與「有庠科技獎」所獎勵的範疇高度契合。

工研院報告在五大前瞻科技領域中,羅列出諸多具備發展潛力的創新技術,本次調查特別請受訪學者選出他們心目中最看好的發展項目。在先進材料領域裡,多數受訪學者最看好奈米材料及固態電池材料;在數位科技領域,最被看好的項目包括人工智慧以及第六代行動通訊;在生命科技領域則是以個人醫學、免疫細胞療法、基因醫學最受青睞;至於在綠色環保領域,能源儲存、新能源車、氫能源等項目最受重視。近年來十分火紅的智慧機器領域,工業機器人由於能夠提高工作生產效率,成為最被看好研究項目。

「有庠科技獎」自成立以來就聚焦於新興科技領域,目前獎勵的六大類別分別為「奈米科技」、「資通訊科技」、「光電科技」、「生技醫藥」、「綠色科技」及「人工智慧」,科技獎舉辦至今已邁入第十九屆,累計頒發 388 個獎項,總獎金近新台幣 1.6 億元。

面對疫情過後的全球新常態,如何友善自然環境、改善人類生活,乃至於開創新經濟價值,科學研發所扮演的角色將更加重要。徐有庠基金會也將持續透過「有庠科技獎」這個平台,鼓勵台灣科學界投入前瞻創新科技,與國際主流趨勢接軌,相信透過所有頂尖學者的攜手努力,必定會讓台灣走在全球科研發展的最前端。

▲ 第十八屆有庠科技論文獎頒獎,本屆特別新增「人工智慧」類別,該類別得獎人為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張孟凡特聘教授(右一)。(Source: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

(首圖來源: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圖說:徐有庠基金會長期表揚國內優秀科研人士,本照為徐有庠基金會董事長徐旭東與第十八屆有庠科技講座得主合影。)


「第十九屆有庠科技獎」目前開放各類別獎項甄選,申請時間自 2020/11/25 起至 2021/01/25 止,歡迎各界踴躍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