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防疫守門員,你所不知道的科技 VS. 隱私大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4 月 04 日 10:00 | 分類 科技生活 , 資訊安全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職場防疫守門員,你所不知道的科技 VS. 隱私大戰


俗稱武漢肺炎的 2019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但疫情退散、人們返回職場後,將發現各式各樣為了提高工作環境安全的科技巧思,長期下來可能會對個人與醫療隱私構成風險。

安全距離改變

COVID-19 疫情改變世界,人與人接觸的恐懼讓全球借重科技確保安全,這些體溫檢查、遠距監控、數位「護照」、健康調查、機器人清潔與消毒系統,即使疫情結束後也不會功成身退。

為了防疫安全,科技巨擘和新創公司提供種種解決之道,像是可穿戴式的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生命徵象檢測,可提供感染 COVID-19 的早期跡象,還有可追蹤健康指標的應用程式(App)。

雲端軟體業者 Salesforce 和電腦巨擘 IBM,就合作開發「數位健康通行證」(digital health pass),可用智慧手機分享疫苗接種與健康狀態訊息。

科技始於生活

以機場檢查著稱的科技新創公司 Clear,創建自己的健康通行證,並獲得北美職業冰球聯盟(NHL)和美高梅度假集團(MGM Resorts)等組織使用。

美國科技業巨擘 Google 併購的可穿戴技術製造商 Fitbit,研發「準備工作」程式(Ready for Work),獲得美國太空總署(NASA)採用。約 1 千名人員配有 Fitbit 可穿戴式設備,這是 NASA 飛行員計畫一部分,要求以各式各樣健康指標日常登錄,並由 NASA 追蹤。

至於微軟(Microsoft)和保險業巨擘聯合健康保險(United HealthCare),也部署 ProtectWell 應用程式,包含日常症狀篩檢,可在員工上班前查詢症狀,協助判斷去上班或留在家中,或建議人們和醫療機構聯繫。

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也在倉庫部署「遠距助手」(distance assistant),協助員工保持安全距離。

此外,還有大型科技公司與衛生組織聯盟,正致力推出智慧手機可用的數位疫苗接種認證,能顯示已施打 COVID-19 疫苗的證據。

隱私界線模糊

透過這些系統,員工即使進入建築物大廳,都可能要接受檢查,並在電梯、走道和整個工作場所被監控。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副主席、科技創新中心(Center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高級研究員威斯特(Darrell West)表示,這種監控模糊職場和私人生活界限,長期將逐步侵蝕員工的醫療隱私保護。

美國消費者團體「公眾」(Public Citizen)去年報告指出,至少有 50 款疫情期間推出的應用程式和技術,以「對抗 COVID-19 的職場監控工具」為賣點。

部分系統甚至能偵察在洗手台前待不夠久的員工,以揪出沒有好好洗手的人。

報告指出,員工面臨的隱私侵犯令人擔憂,應對數據收集和儲存有明確規定,並向員工詳實揭露。

雇主巧妙平衡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管理與組織學教授布瑞斯柯(Forrest Briscoe)表示,雇主努力確保工作場所安全、又不侵擾員工隱私之間,面臨微妙的平衡。

雖有合法理由與先例要求員工提供接種疫苗的證明,但有時會和限制公司取得員工健康資料的隱私法規衝突。布瑞斯柯說,「你不會想讓老闆取得這些資料,以制訂與工作相關的決定。」

布瑞斯柯表示,還有許多雇主仰賴第三方的科技供應商處理這些監控,但這麼做將讓資料分開,也同樣有風險。因部分業者的商業模式,涉及收集資料並從中獲利,這麼一來就會構成隱私風險。

新創公司聚焦

這場全球健康危機已激勵全球新創公司,找出能限制病毒傳播的革新方法,有些產品已在 2021 年消費性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展示。

台灣鉅怡智慧公司(FaceHeart)就展示能安裝於相機的軟體,可非接觸式檢測生命徵象,以篩檢 COVID-19 初期指標的呼吸急促、高燒、脫水、心率加速和其他症狀。

無人機製造商翔隆航太(Draganfly)也有提供社交距離示警的技術,並可檢測人體生命徵象變化,這可能是確診 COVID-19 的初期指標。

另一家參展的 Misty Robotics,推出可程式控制的機器人,既可當作健康檢查的監視器,還能設計成可消毒門把等經常使用的物品表面。

不過,美國民權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分析師史丹利(Jay Stanley)說,太仰賴未經證實或不准確的科技有風險。

雖然雇主有保障職場安全與確保員工健康的合法利益,但老闆可能利用疫情,以系統性方式超出保護健康所需的程度取得並儲存資訊,因此科技扮演職場健康守門員同時,要如何兼顧隱私已成為一門學問。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Created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