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Store 的起源,居然是一本雜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7 月 13 日 8:30 | 分類 app , Apple , 數位內容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App Store 的起源,居然是一本雜誌?


每年新 iPhone 發表,蘋果都會放出一系列宣傳片造勢。而 iPhone 12 系列宣傳片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一幕,是新 iPhone 的下載速度,一眨眼 Apple TV 電影就下載好了。

這顯然是為了突顯 iPhone 12 的 5G 網速確實很快。但其實電影商店乃至 App Store 和網路通訊技術的關係,遠比宣傳片精彩。

賈伯斯和蘋果在應用商店模式出現乃至成熟過程扮演關鍵角色,通訊技術升級則讓真正應用商店普及,成為每台智慧手機必備的應用程式,為人們開啟色彩繽紛的網路世界。

NeXT,新的開始

不少人看來,App Store 奠定蘋果生態基礎,才是 iPhone 靈魂所在,但成功並非一蹴而就。世界首個應用商店並不是 App Store,雖然仍與賈伯斯建構的平台息息相關。

回到 1990 年代,當時賈伯斯被趕出自己創建的蘋果不久,又創建名為 NeXT 的新科技公司,主推高性能工作站電腦。

▲ 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 Lee)用 NeXT ComPuter 創建網路的前身:全球資訊網 WWW。(Source:CERN

這家公司對賈伯斯回歸和復興蘋果有巨大貢獻,Mac 的靈魂 macOS 就脫胎於 NeXT ComPuter 系統,世界首個應用商店 AppWrapper 也是建構於 NeXT 電腦。當時電腦還是時髦的玩意,用的人並不多,人們購買使用都不方便,甚至只能開車前往像 Egg Head 這類應用程式販賣店買軟體,費時又費力。

AppWrapper 解決了這問題。根據參與 AppWrapper 的開發者 Jesse Tayler 介紹,起初他們也是用雜誌目錄加郵寄光碟方式出貨。

▲ 雜誌版 AppWrapper。(Source:Appstorey

當時網速很慢,比起下載人們更喜歡郵寄,當然這樣一來收到應用程式的時間會拉長到好幾天。

幾年後 Jesse Tayler 和團隊將 AppWrapper 改造成應用軟體,創造性提出應用加密解決方案,這樣一來人們就可打電話或透過電子郵件購買金鑰,以信用卡支付以解鎖應用,且透過電子版 AppWrapper 瀏覽程式資訊。

▲ 電腦執行的 AppWrapper。(Source:JohnWayneTheThird,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對應用開發商,Jesse Tayler 會與每家協商溝通收取部分銷售額為費用。

AppWrapper 之後應用程式交貨方式徹底改變,人們再也不需花費大量時間驅車前往店裡購買程式,銷售與交貨也不受光碟庫存影響,效率和速度大大提升。

《Wired》雜誌曾在 1994 年盛讚 AppWrapper:

AppWrapper 確實是派發程式的最佳方式,複製認證金鑰,然後你就有程式可用了。沒有商店也不會出問題。

甚至賈伯斯在 NeXT 看到 AppWrapper 後,同樣給予「我喜歡」的評價。儘管 AppWrapper 為首個應用商店改變程式發布方式,但並未獲得大成功,一方面 NeXT 電腦的確對推動電腦乃至網路發展有大貢獻,但高性能、高定價也成為少部分人喜愛的工具。

▲NeXT 電腦基本售價達 10,000 美元。(Source:spider-mac

另一方面 AppWrapper 的軟體數量並不多,約 250 款,還沒有 Word 等微軟文書軟體,無法快速發展普及。雖然不算大成功,但 AppWrapper 推出後越來越多人察覺到應用商店是好生意,有機會改變成千上萬人的生活。AppWrapper 已能看出 App Store 的雛形,而網路改變人們的生活才剛開始。

▲ 1998 年的 Digital River 網站。(Source:tedium

越來越多人發現應用商店是一門賺錢生意,Digital River 創始人羅寧(Joel Ronning)正是其中之一。

和 AppWrapper 類似,Digital River 也是以軟體加密起家,為各大應用開發商提供應用加密及分發服務,建立網路商店以便消費者購買使用,不同的是 Digital River 把應用商店商業模式向前推了一步。

Digital River 和 App Store 一樣,有特定抽成,每銷售一套軟體要收取 20% 利潤,促使 Digital River 發展越來越快。應用銷售過程收集的開發商及消費者資訊也使他推出另一項業務:行銷推廣,幫開發商推銷軟體。

Networkworld 數據,到 2002 年 Digital River 客戶超過 32,000 名,三分之一貢獻四分之三銷售額,羅寧接受採訪時表示:

與一年、兩年或六年前相比,人們對數位化取得應用程式越來越滿意,這是個好消息,因讓我們幾秒鐘內將應用程式送到地球另一端。

身為較早看到應用商店模式前景的公司,Digital River 至今仍在營運。

手機界較早看到應用商店潛力的是日本電信商 NTT DocoMo,1999 年推出 i-mode 服務,用戶可用手機使用各種網路服務。如電子郵件、查詢體育賽事數據、天氣預報,甚至還可訂各類票券,後期 NTT DocoMo 甚至針對搭載自家服務的手機客製 NFC 功能,手機可當交通卡用。

當然這項服務不是免費的,用戶每月須花 315 日圓訂閱,且僅 NTT DocoMo 手機可用,大部分網路服務也被 NTT DocoMo 壟斷,可說是 NTT DocoMo 建立了新「應用商店」。

且以支付電話費購買各項服務的方式,對消費者來說十分方便,推動 i-mode 服務快速普及。以前曾探討日本為什麼還有翻蓋手機,是因日本電信商接入網路服務較早,功能機也能享受不少網路服務。

▲「i-mode」上線時,展示的機票預訂功能。

i-mode 的成功吸引全球多國模仿,學習 i-mode 服務。

封閉式營運讓 App Store 體驗更好,但也陷入新爭議

​AppWrappe r藉由加密程式解決應用程式網路安裝的安全問題,Digital River 和 NTT DocoMo 則以更成熟的商業體系將應用商店推送給更多用戶。

應用商店模式真正成熟要等到 App Store 出現。藉 3G 和 4G 通訊技術升級,蘋果建設更安全、豐富度極高的應用生態,成為今天行動網路生態的基礎設施之一,同時這也讓蘋果陷入新爭議,封閉化營運是否抑制競爭?蘋果審核權利是否太大?為保證用戶使用體驗,蘋果會審核上架 App Store 的App,並不斷完善相關標準和開發工具、協定等。庫克就表示蘋果創建和維護 15 萬開發協定為開發者服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這也是收取 15%~30% 分成的理由。封閉式營運讓 App Store 比不少應用商店更安全,是核心競爭力之一。

不過安全也不是絕對,還是會有漏網之魚,《華盛頓郵報》報導,App Store 收入最高的 1,000 款應用,近 2% 是流氓軟體。蘋果必須持續與流氓軟體爭戰,不僅審查,還包括後續消費者投訴、退款等。

蘋果的老對手微軟也趁機發聲,Windows 11 應用商店抽成遠比業界常見的 30% 低,甚至對非遊戲應用開發者還可自建支付管道避開商店抽成。這幾乎是 App Store 的反面,一個封閉、一個開放,至於兩者誰更好,應該二選一還是並存,只有消費者才有答案了。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