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耗雙控」政策,更確立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9 月 28 日 8: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科技政策 ,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國「能耗雙控」政策,更確立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環境永續目標下,各國政府與廠商對能源使用的要求日趨嚴格,中國今年也宣示加強落實「能耗雙控」(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政策,限制高耗能產業煤與電用量。《中央社》報導,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 8 月發布「2021 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點名江蘇、廣東等 9 個省(區)能耗強度不降反升;浙江、安徽等 10 個省分能耗強度降低率未達到進度要求。中國將在未來幾天限電廣東、江蘇、浙江等數省。

電力是所有企業與工廠的重要生產要素,也是維持民眾生活與社會運作的重要資源。要減少電力的使用量的工具包含對於價格或使用量的控制,就價格而言,當價格愈高,電力的使用應會降低,然而,若廠商的利潤或單位產品的毛利夠高,電價的上漲對用電量的影響可能相當有限。相較以電價控制耗電量,直接限制或停止廠商與企業的用電固然是更有效能完成「能耗雙控」工具,就扮演世界工廠的中國而言,中國政府在面對全球對於氣候變遷問題重視程度日益提高當下,中國未來的限電措施恐將成為常態。

▲ 一旦電價上漲仍無法遏制用電量,就只好祭出限電手段。此為示意圖。(Source:Flickr/Shubert Ciencia CC BY 2.0)

限電對於不同產業的影響程度有別

就限電對企業的影響而言,可大致區分為兩類。首先產能過剩產業,產品同質性高,且於市場殺價競爭,業界廠商利潤並不高,甚至可能虧損。從社會角度來看,限制這類型廠商用電,一來可減少產能過剩與提高廠商利潤,二來可避免過多產能對社會產生污染與減少資源無效利用,故政府限電對產能過剩產業應是正面影響。

其次產能短缺產業,生產本就供不應求,當廠商因政府限電停止生產時,供不應求會更嚴重。這些限電區域生產比重愈高的廠商,短期利潤衝擊也愈大,限電對市場供不應求產業會帶來更大負面影響。若未來限電頻率變高,廠商就要有更多生產基地,即設廠不應集中單一地區。

然而中國限電地區範圍,目前多數廠商無法設廠他處避開限電威脅。廠商面對中國能耗雙控政策目標,至中國以外國家設廠才是穩定產能供應的長久之道。此外,若受中國限電影響的廠商為上游原物料供應商,限電必然造成原物料價格再上漲,下游廠商生產成本又更增加。

▲ 生產效率低的企業可能在缺櫃、缺料與限電多重因素下歇業。此為示意圖。(Source:Flickr/Steve Jurvetson CC BY 2.0)

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更確立

最後,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後引發的變種病毒,已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極大不穩定性。全球海運缺櫃與塞港危機尚未消失,全球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漲,若考慮中國限電政策,未來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更高。面對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與可能因疫情中斷生產的可能性,許多生產效率低的企業可能因缺櫃、缺料與限電歇業。

當一國生產規模愈大,減碳壓力也愈大,大型企業為了降低單一國家大規模限電的衝擊,可能在更多國家設廠,換言之,避免碳中和政策目標對全球廠商與供應鏈的不確定,供應鏈分散與重組趨勢更確立。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Nikolaj Potanin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