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新姿勢的 Surface,能重新定義「觸控電腦」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0 月 14 日 9:00 | 分類 Microsoft , 平板電腦 , 電腦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使用新姿勢的 Surface,能重新定義「觸控電腦」嗎?


應該沒人否認,賈伯斯 Macworld 2007 拿的初代 iPhone 重新定義了觸控螢幕。

初代 iPhone 用順滑的電容式觸控螢幕搭配 iOS 出色的動畫效果,用滑動代替點按,張開雙指放大圖片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正因為 iPhone 用觸控螢幕帶來「一切事物應該有的樣子」。

2008 年《經濟學人》發表〈觸控未來〉文,提到儘管 iPhone 憑藉出色觸控體驗取得成功,但未來從觸控螢幕技術獲益最大的應會是電腦而非手持裝置,並預測觸控螢幕未來會取代滑鼠。

十數年後,觸控螢幕筆電確實開始流行,不過和《經濟學人》預測有出入的是,觸控螢幕技術既沒有取代滑鼠,也沒有想像吸引人──甚至是消費者最後的考慮因素。

從 2012 年 Surface RT 算起,微軟就一直想把 Surface 系列打造成個人行動裝置的標竿,透過二合一等多種新形態賦予觸控筆電實用意義,推動筆電觸控螢幕化(或說筆電平板化)。

最近微軟發表全新「三合一」產品:由 Surface Pro、Surface Laptop、Surface Studio「融合」的 Surface Laptop Studio。

(Source:影片截圖)

普通狀態下,Surface Laptop Studio 是筆電,當想觸控操作時,可把螢幕往前推一點;當想畫畫寫字,還可像 Surface Studio 完全壓低螢幕,以平板狀態書寫。這類似 iPad Pro 巧控鍵盤的前傾式支架結構,也許會成為未來觸控螢幕電腦的新形態。

Surface Laptop Studio 會讓觸控螢幕變得更好嗎?

Surface 系列也許是最「忙」的電腦系列產品,從 Surface RT 分離式鍵盤結構到 Surface Book 獨特的二合一結構,再到 Surface Laptop Studio 三形態轉換結構,Surface 工業設計總是大膽自信。

和同樣可切換筆電和 Studio 模式的 Surface Book 相比,能保持 45 度角觸控模式是 Surface Laptop Studio 最大特點。用過不少觸控螢幕筆電,一開始還不厭其煩抬手對螢幕「指指點點」,但用久了總會忘掉這加值功能。

因保持雙手敲擊鍵盤姿勢時,抬起手點擊螢幕要比向下點擊觸控板或握住手邊滑鼠麻煩。人總會傾向最短途徑,對講究效率的人機互動更如此,大多數情況下,抬手觸控螢幕較低效。

不過觸控螢幕並不總是雞肋,當要瀏覽大量網站和文件時,觸控螢幕滑動頁面比滑鼠滾輪親切,因手指滑動時會有撫摸紙張的真切感。筆電觸控螢幕就像雞肋,能用但不好用,除非……拉近一點。

人體工學諮詢機構 Ergonomic Solutions 一系列測試後發現,用戶使用觸控螢幕時與螢幕距離最好不超過 25 公分,螢幕越高,距離應該越近。螢幕距離與傾角也會影響使用者體驗,一般來說斜向下注視是大多數用戶首選的觀看角度,人眼與螢幕距離越近,傾斜角度也應越大。

將 Surface Laptop Studio 拉近方法很簡單,手扶住螢幕上邊框輕輕一掰,螢幕下半部分就會和支架分離,再把螢幕下拉至鍵盤與觸控板之間,此時會有磁吸結構將螢幕吸住,保持穩穩的 45 度角結構。

微軟稱為新平板模式,既可觸控螢幕,也可使用觸控板,如果臨時需打字搜尋,不用著急把螢幕推開,點擊輸入框就會彈出 Windows 11 全新設計的虛擬鍵盤。Surface Laptop Studio 拉近距離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讓原本懸在半空觸控的手掌放下來,靠在掌托觸控螢幕。

微小改動有效緩解手腕壓力,讓大螢幕觸控不再「遙不可及」,從這點看,Surface Laptop Studio 和 iPad Pro 巧控鍵盤的設計確實有異曲同工之處。

「觸控螢幕電腦反人類」

iPhone 大獲成功讓人們期待蘋果將觸控操作帶到 MacBook 系列,但 2010 年賈伯斯發表新 MacBook Air 時,徹底打消這猜測。

這行不通。

賈伯斯稱蘋果這方面大量測試,結果證明觸控螢幕 Mac 的人體工學表現非常糟糕。由於螢幕垂直於人臉,想觸控就必須抬起手臂,用不了多久手臂就痠了。

觸控螢幕應是水平,需要墊子。

因此蘋果花更多精力打造更好用的觸控板,讓用戶可用多種手勢快捷操作 Mac,而不是簡單幫螢幕加觸控層,然後讓用戶肩膀和手臂痠痛。

(Source:Sony

觸控螢幕部署,PC 陣營和 Mac 陣營同樣出現分歧,以 Surface 為代表的 PC 認為,既然傳統筆電觸控反人體工學,那換個方式就好了。

於是各種為觸控而生的二合一筆電第一次爆發,各家廠商都積極探索筆電下一個形態,如 Yoga、XPS 2 in 1 系列的 360 度旋轉反轉螢幕,靈耀系列將螢幕帶到觸控板,以及隨著 Surface 的各種 Windows 平板。

2013 年Sony VAIO 曾推出形態獨特的二合一產品 VAIO Fit 13A,採用前拉式螢幕支架設計,只是 VAIO 沒有將 45 度傾斜當成產品重點,而是翻轉 180 度成為桌上平板使用。

▲ 表面看來可愛的 ConceptD 7 Ezel 實際塞了一塊 RTX 3080。(Source:Acer

不少 PC 廠商也設計過類似前拉式螢幕筆電,如 Acer 不久前為設計師推出的 ConceptD 7 Ezel、HP 的 Elite Folio 等。Surface Laptop Studio 出現就像微軟認可前拉式螢幕設計,沒有翻轉螢幕那麼大動干戈,也不會像分離式平板性能羸弱,並提供更符合人機工學的觸控體驗。

▲ HP Elite Folio。(Source:HP

和過去不同,觸控螢幕不再打算取代傳統觸控或者鍵鼠,而為用戶提供介於筆電和平板等手持裝置間的新互動。當使用 Excel、Photoshop 等需要大量精準操作的軟體時,滑鼠毫無疑問才是認真工作的首選,當瀏覽網頁、觀看影片等休閒娛樂時,將螢幕拉近再使用觸控螢幕隨意點觸也更舒適。

不過,想要讓用戶接受鍵鼠以外互動模式,僅憑硬體改動還遠遠不夠。

Windows 11 讓觸控螢幕浪潮有更大意義

從 Windows 7 時代開始,微軟就開始設計觸控互動適應性,然而 Windows 觸控體驗評價一直不高,很難讓平板模式用戶滿意。微軟也許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首席產品長 Panos Panay 介紹 Windows 11 時,著重將 Windows 11 觸控螢幕優化特別提出介紹,並稱「觸覺」是 Windows 11 設計核心考慮的 5 個要素之一。

如果換用 Windows 11,你會發現新 UI 很多設計改變幾乎都是為了「適應手指」:開始功能表大幅簡化,從小圖變成大圖示,方便手指點按;檔案總管等應用頂欄大幅留白,同樣是為了手指;控制中心幾乎完全參考 Android 等行動裝置設計,介面精簡不少。

(Source:微軟

Windows 11 相容執行 Android 軟體,讓觸控螢幕有更多實用意義,這意味不再需要笨拙用滑鼠按住、下拖滑動手機應用,觸控螢幕像橋梁,讓 PC 與手機生態連起來。

好硬體總要搭配好軟體。如果說過去觸控筆電總是差一點,那 Windows 11 和以 Surface Laptop Studio 為代表的前拉式螢幕有可能帶來轉變。售價 1,599 美元起的 Surface Laptop Studio 注定曲高和寡,但給市場好思路,未來筆電該朝什麼方向進化,這是微軟目前的答案。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