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對抗孟加拉海平面上升,某養殖貝類來幫忙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0 月 18 日 8:45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為對抗孟加拉海平面上升,某養殖貝類來幫忙了


孟加拉位於孟加拉灣北部,地勢低窪,國土大部分為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平原,沿海多小島和沙洲。水孕育了稻米和文明,但也帶來苦難,季節性洪水和規律性內澇常使孟加拉四分之一土地被淹沒,海岸則受風暴和颶風威脅,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海平面上升更加劇危機。

預計到 2100 年,孟加拉海岸海平面將上升 0.4~1.5 公尺,到 2050 年,高達 1,330 萬人可能因氣候變化流離失所。

▲ 孟加拉某人工島。(Source:Science

但在孟加拉南部海岸的庫圖迪亞島(Kutubdia Island),浮出水面的牡蠣礁帶來一絲希望。這些牡蠣礁不再只是海洋生物的甜蜜家園和當地人收入來源,還可能成為保護島嶼免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屏障。

▲ 庫圖迪亞島的牡蠣礁。(Source:BBC

牡蠣礁是由活體牡蠣、死亡牡蠣的殼及其他礁區生物共同堆積組成,人類將之當成「防禦工事」早有先例。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濕地占全州面積三分之一,有個總長約 0.8 公里、完全由牡蠣殼組成的人造海堤,由當地 26 家餐廳提供約 170 萬磅牡蠣殼。陽光下放置 6 個月去除食物殘渣和細菌,然後「編織」成 434 個 1×1×2 公尺的「籃子」,接種完牡蠣幼蟲後以駁船載到沼澤新家。

▲ 路易斯安那州的牡蠣礁。(Source:BBC

牡蠣殼的優點是角落和縫隙提供更多表面積,比平面結構更能吸收波浪能和緩衝海岸線,也允許細菌和藻類流過,為較小海洋生物提供保護,並供潮汐流供沼澤「呼吸」。培養活牡蠣的好處之一是讓牡蠣礁垂直生長,且生長速度比預期的海平面上升速度更快。

雖然孟加拉環境條件和路易斯安那州大不相同,但科學家都意識到一點:建立有機防禦系統,或許比混凝土堤防等傳統人工干預措施更有效。

海中的牡蠣礁不僅緩解強浪衝擊海岸,還提供更廣闊的前灘和更平靜的水域。此外,功能和沼澤類似,可濾篩水質保留養分、為魚類等提供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讓海草生長繁茂。

雖然混凝土不如天然牡蠣殼,但也是好基材。庫圖迪亞島有大群牡蠣在混凝土柱上自然生長,最終慢慢積成牡蠣礁。混凝土也是當地可用且價格合理的材料。

▲ 牡蠣在混凝土柱上生長。(Source:BBC

瞭解塑造庫圖迪亞島的自然力量很重要,幫助研究人員找到牡蠣礁最佳位置的是當地漁民。長久在此生活,他們早適應潮汐漲落,合適的地點和條件下,牡蠣礁將向上生長並跟上海平面上升步伐,輕微破壞也能自我修復,新種群將繼續在受損處生長。

研究人員也希望牡蠣成為當地社區的營養食品,雖然有點違背當地食性。雖然漁民不會直接食用牡蠣,但非常了解牡蠣礁提供的肥沃棲息地和漁場,受牡蠣礁吸引的泥蟹就有巨大出口價值,1 公斤可賣到 10 美元。

當地漁民認為牡蠣礁會讓謀生不再辛苦:

如果創造更大牡蠣礁,就會增加更多漁獲。如果照顧好牡蠣礁,它就會回報你。

牡蠣只是第一道防線,更能促進第二道防線紅樹林生長。紅樹林是抵禦風暴潮的有效方式,以根和樹幹樹葉阻礙水流,流速可降低 29%~92%。

但孟加拉問題還不只自然,地下水過度抽取、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等人為因素,造成迫在眉睫的問題:地層快速下沉,這對地勢低窪的沿海國家來說更致命。

當庫圖迪亞牡蠣礁為自然饋贈保護這座小島,人類加入就更必要。瓦赫寧根大學可持續貝類養殖名譽教授 Aad Smaal 依舊充滿希望:

牡蠣很健壯,也將成為改變海岸防禦陣線的一部分。這想法的出發點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與自然共生。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