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新 MacBook Pro 是設計文藝復興,MagSafe 磁吸充電、HDMI 介面、SD 卡槽等經典設計悉數回歸。
但包括筆者,大多數人可能都沒想到,蘋果真的會在 MacBook Pro 放入瀏海螢幕,5 年前瀏海讓 iPhone 跨入全螢幕時代,達成四邊框等寬,改革 iPhone 外觀同時,設計也備受爭議。
iPhone 的瀏海有更高螢幕占比、Face ID 臉部辨識,新 MacBook Pro 呢?
瀏海帶來了什麼改變
發表會結束不久,蘋果就更新開發文件,解釋新 MacBook Pro 瀏海區域,簡單說就是瀏海及頂端空間共有兩種顯示模式,分別是:
- 相容模式,頂端功能表欄保持黑色顯示,減輕瀏海視覺突兀感。
- 應用相容,頂端功能表欄內容將自動分配於瀏海左右側,避免內容遮擋。
▲ 新 MacBook Pro 相容模式的頂端功能表欄保持黑色。
和手機瀏海、挖孔鏡頭一樣,長期使用或專注內容時,很可能會逐漸習慣新 MacBook Pro 的瀏海,但不代表沒有突兀感,甚至相容模式也沒辦法完全去除。新 MacBook Pro 的 Mini LED 螢幕品質極高,有極高對比度和亮度,但顯示黑色時仍不能像 OLED 螢幕完全不發光,且功能表欄並沒有和瀏海區域齊頭。
▲ 瀏海和功能表欄沒有齊頭。
也就是說,相容模式下瀏海周邊螢幕仍會發細微的光,無法全黑,仔細觀察的話,還是能發現螢幕分成三部分,瀏海區、功能表欄黑色區域、正常螢幕顯示區域,突兀感還是在。
自 macOS Big Sur 系統後,蘋果就調整系統功能表欄,向 iOS 學習,加入更多快捷功能表,功能表欄按鈕與按鈕間的距離也更遠。
▲ Catalina 與 Big Sur 比較。(Source:Medium)
最新 macOS Monterey 也延續這風格,瀏海遮擋一片區域,功能表欄可用空間更少。如果恰好喜歡在功能表欄放多個小外掛程式,新 MacBook Pro 可能會讓人有選擇困難,要放哪個外掛程式,令人糾結。此外就是遮擋問題,蘋果現在展示的程式大致沒有被瀏海區域遮住按鈕,這都需要程式配合。
如果和筆者一樣使用 Macs Fan Control 這類老程式就不一樣了,Mac 生態有不少老程式很久沒有更新,是否會為新 MacBook Pro 瀏海調整程式還不一定,Mac App Store 對開發者的吸引力也在減弱。
▲ Macs Fan Control 是調整 Mac 風扇轉速的應用,功能表欄可顯示設備核心溫度。
外媒 9to5Mac 曾引用應用分析公司 AppFigures 數據,今年初以來,提交 Mac App Store 的新程式數量一直減少,1 月還有 400 多款,6 月降至 300 款不到。未來出現少部分程式不相容瀏海也不奇怪。
突兀觀感、功能表欄空間減少及相容問題,瀏海設計為新 MacBook Pro 換來什麼?最直覺就是窄邊框和更好影片效果,顯然手機這小型設備透過瀏海提升螢幕占比比電腦更直覺,新 MacBook Pro 如果用相容模式,頂端功能表欄保持黑色,下方螢幕內容也幾乎是 16:10,和不加瀏海差不多。
反而影片效果提升較大,蘋果甚至表示新 MacBook Pro 使用「Mac 筆電迄今最強大的鏡頭」,配合 macOS Monterey 人像模式,系統自動虛化背景,讓人物主體成為核心,清晰又直覺。
▲ macOS 人像模式。
用瀏海換取更好的影片品質,值得嗎?
異形螢幕怎麼來的
新 MacBook Pro 並非市面首家異形螢幕產品,聯想 Yoga Pro 13S 2021 是之一,不過不是加瀏海,而是讓鏡頭區向外拓展。從使用角度看,確保鏡頭正常擺在螢幕上方,不會像低鏡頭或鍵盤鏡頭,視訊時突顯下巴、鼻孔等,影響美觀。
▲ 聯想 Yoga Pro 13S 2021。
不過鍵盤 C 面沒有同時突出,頻繁開關還是會讓鏡頭沾上指紋。
為什麼非要做異形螢幕?
先來看看手機,近幾年手機影像快速發展,以致大家都開始吐槽手機都能拍 4K 影片了,電腦市場還是以 720P 鏡頭為主,怒其不爭氣。
▲ iPhone 13 Pro 鏡頭模組。(Source:iFixit)
▲ MacBook Pro 鏡頭模組。(Source:iFixit)
比較現在影像表現較好的手機和普通電腦,就能發現效果為什麼差別這麼大,鏡頭模組大小是重要因素,拍照攝影效果好的手機,鏡頭模組都不小,電腦卻始終是小鏡頭模組。
手機全螢幕潮流也影響到電腦產品,如今不少電腦都努力縮小邊框,降低電腦鏡頭模組的空間,要不只能鏡頭放在螢幕底端或直接放在鍵盤區,加上本來筆電的分離設計,螢幕本身就很薄,較厚鏡頭模組根本放不進去。
Surface Pro 之所以稱做會議神器,視訊效果好,是因採用平板設計,邊框不算特別窄,空間相對充裕,能放入畫質較好的 1080P 鏡頭。從這角度看新 MacBook Pro 能在這麼窄的螢幕放入 1080P 鏡頭也不容易。
Windows 系統有個頗受好評的功能: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也需要硬體支援,一般支援功能的電腦都會在鏡頭旁再放紅外線鏡頭,捕捉人體資訊確保能解鎖。紅外線鏡頭同樣占據不小空間,應能理解為什麼 MacBook Pro 有瀏海卻沒有 Face ID,螢幕太薄,沒有足夠空間放其他模組。
原本廠商和使用者對電腦鏡頭沒有這麼看重,甚至因有洩露隱私風險,聯想等廠商還特別設計撥片開關,可遮擋鏡頭。疫情席捲全球改變情況,遠端工作和視訊會議興起讓筆電鏡頭越發重要,異形螢幕正是這種情況下催生,不過劍走偏鋒方案仍不多見,戴爾等 PC 廠商其實更推薦使用者使用外接鏡頭。
未來 MacBook Pro 會不會改成螢幕下鏡頭,三星倒是展示過技術,要注意的是三星技術是基於 OLED 螢幕,新 MacBook Pro 是 Mini LED 螢幕,兩者不一樣。恐怕很長時間內,MacBook Pro 都要和瀏海共存了。
這次希望其他廠商別學蘋果
蘋果 MacBook Pro 瀏海設計實屬激進,不僅硬體調整,還要整個 Mac 應用生態支援,除了功能表欄,滑鼠如何操控配合同樣需要注意,不然一不小心就找不到游標了。
身為科技巨頭,蘋果有極強軟體和硬體開發能力,也承擔更多創新探索責任,iPhone 定義智慧手機最基礎的互動方式:多點觸控,AirPods 以無線重塑耳機產品,因此蘋果成為多市場領頭羊,許多廠商模仿學習產品設計和功能「最優解」,讓好體驗更快普及,合法情形下對使用者並不是壞事。
只是並非蘋果每次設計都值得學習,如 iPhone X 時許多廠商沒有 3D 結構光元件和更精確的臉部辨識,卻非要用瀏海,明明是技術性妥協,卻變成審美潮流。
蘋果推出瀏海 MacBook Pro 之後,其他廠商會不會以為使用者對異形螢幕的接受程度提升,也學蘋果推出瀏海螢幕電腦?希望最好不要。Windows 生態更強調相容性,即便微軟也沒有完全號召力,推動應用開發商共同改變,更何況硬體 PC 廠商。
一旦 Windows 電腦也用瀏海,將是災難,Windows 雖然功能表欄預設在下方,但頂端通常是 Chrome 瀏覽器等程式的標籤頁位置,容易被瀏海擋住。即便 Chrome 為常用程式一定會調整,Windows 生態還有各種更新率低、使用固定的工業程式,都會和瀏海有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