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競爭力,有庠科技獎扮創新推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1 月 08 日 10:29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光電科技 , 奈米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提升科技競爭力,有庠科技獎扮創新推手


一年一度的科技盛會「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日前(10/19)於香格里拉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舉行第十九屆頒獎典禮。本屆有庠科技獎各類獎項共計 24 位得獎者,總獎金達新台幣 1,060 萬元。歷經 19 個年頭的有庠科技獎,已經成為獎勵創新科研人才之最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科技盛會。

今年有庠科技獎持續聚焦「奈米科技」、「資通訊科技」、「光電科技」、「生技醫藥」、「綠色科技」與「人工智慧」等六大科技領域,由中研院院士吳妍華擔任評審委員會主委兼生技醫藥召集人,同時陳力俊院士、李琳山院士、鄭建鴻院士、台大環工所蔣本基特聘教授,以及台大副校長陳銘憲分別出任其他五項類別召集人。和往年一樣,本屆由上百位專家組成的審查小組,歷經長達半年共三階段的審查作業,才從眾多參選者中選拔出 24 位得獎者。

打造科技與創新 DNA,奠定科技發展的基石

遠東集團暨徐有庠基金會董事長徐旭東致詞時表示,從亞東醫院創立到抗疫總動員,再到遠東集團各公司投入「綠色永續」,遠東集團始終秉持著公益及科技創新的初衷與理念。科技創新就和學習一樣,不進則退,所以希望每年舉辦的有庠科技獎能成為尖端科技人才的最大支持力量,進而帶動整體的科技創新實力持續提升。

科技部常務次長陳宗權接著在台上表示肯定:有庠科技獎不但有助六大科技領域的創研發展,並帶動科研界對基礎研究的重視,歷年來評選出超過四百位出類拔萃的獲獎者,堪稱是奠定社會發展的基石。科技部也將秉持著「創新未來」的目標,以半導體作為核心競爭力,開始朝向食衣住行育樂等領域向外擴散,以尋求第二條蓬勃發展曲線,連結各界資源共同攜手努力帶動全體社會發展。

開啟奈米科技新頁,徹底改變人類資訊使用行為

本屆有庠科技講座奈米科技得主為清大化學系特聘教授黃暄益,他長期致力奈米粒子的製備與形狀控制,曾在 2011 年榮登世界百大材料科學家名單。黃暄益在材料科學上帶來諸多研究貢獻,其中之一便是發現半導體材料的導電性、光催化活性及光學性質皆具有晶面效應。此一發現大幅影響晶片製造、太陽能電池等半導體應用,也改變過去對半導體材料的片面認知,在奈米科學上開啟全新篇章。

資通訊科技講座得主為台大電信所特聘教授陳宏銘,在美期間曾任職於貝爾實驗室, 參與電腦視覺、影像處理、虛擬實境等技術開發,他也是 MPEG-4 及 JPEG-2000 影像壓縮的國際標準制定幕後推手,共有 8 項專利技術被採用為世界標準。在開發出全台第一部光場相機後,更成功研發出全球最先進的「LiFiD 近眼顯示模組」,能有效解決一般 AR/VR 配戴過久易造成的暈眩問題,接下來他計畫推出 AR 光場眼鏡,有望成為改變人類資訊使用行為的重要科技。

▲ 本屆有庠科技講座得主:左一為生技醫藥講座得主楊進木,左二為資通訊科技講座得主陳宏銘,右三為綠色科技講座得主藍崇文,右二為奈米科技講座得主黃暄益,右一為光電科技講座得主陶雨臺。(Source:科技新報)  

找到抗疫新解方,推動可撓性電子與鋰電池負極材料發展

這次光電科技講座頒給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陶雨臺,他是最初帶動台灣學界 OLED 研發的學者之一,進而涉入有機場效電晶體、有機記憶體等領域,迄今共發表國際級期刊論文 170 餘篇。他認為雖台灣錯過掌握 OLED 產業領頭羊的機會,然而使用有機材料的可撓性電晶體記憶體材料將是下一個重大機會,他並致力於各種相關有機電子材料和元件研究,未來有助於推動可撓性電子工業的發展。

生技醫藥講座得主陽明交通大學生科學院院長楊進木,為「計算藥物設計及系統生物」領域的專家,也是首位以資訊技術獲得生技醫藥領域的有庠科技講座得主。他所開發「iGEMDOCK 圖形化整合藥物篩選工具」,是現在世界上最常使用的分子嵌合工具之一。面對全球疫情爆發,楊進木組成跨單位研究團隊,成功運用 AI 和大數據,發現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關鍵蛋白質,並找到有望抵抗新冠病毒的四種 FDA 核可的舊藥,為疫情打開一道令人振奮的曙光。

今年獲得綠色科技講座的台大化工系終身特聘教授藍崇文,長期致力於矽晶材料研究,為當前國際重要專家。藍崇文研究領域涵蓋矽材料與其應用、太陽光電科技、與晶體生長,尤其在高效多晶技術、長晶機理分析模擬上有重要突破與創新,大幅提升生產良率與電池效率,降低綠能成本,成為全球綠能科技的一大推手。此外,他也出任台大新創公司藍星材料技術長一職,主要開發 SiOx/C 材料,技轉給碩禾電子的技術已開始量產,開啟高容量鋰電池負極材料產業的新頁。

▲ 有庠科技論文獎持續鼓舞從事新興科技研究的人才,本屆共有 12 名得獎者。(Source:科技新報)

今年同時也頒發有庠科技論文獎,目的在鼓勵學者投入科技論文創作,提升各領域研究論文質量,進而帶動科技發展水平,本屆共計 12 名得獎者。每年有庠科技獎的頒發,不僅獎勵並鼓舞了從事新興科技研究的人才,更引起社會上更多關注,進而讓各界資源挹注在科技創新,以達到催化與擴散作用。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