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最貴!為何他發的「區塊鏈加密證書」30 所學校都埋單?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1 月 14 日 9:00 | 分類 區塊鏈 Blockchain , 數位內容 , 資訊安全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信任最貴!為何他發的「區塊鏈加密證書」30 所學校都埋單?


一個月前,攸關高中職升學的「學習歷程檔案」因工程師操作失誤,造成 81 間學校、7 千多位學生檔案遺失,引起巨大風波。當數位履歷成為趨勢,如何不遭刪除、竄改、偽造等成為一大課題。其實不少人開始思考,運用區塊鏈去中心化、可追溯且不可竄改的特性,解決數位履歷問題。

今年6月,清華大學就發出全國首張區塊鏈加密簽章的數位學位證書,省去大量紙本作業時間,同時也不可篡改與偽造,不僅能防止學歷造假,更能永久保存。這張區塊鏈加密證書,來自2018年成立、全部員工僅13人、平均年齡只有約23歲的新創公司「圖靈鏈」。

圖靈鏈創辦人暨執行長是今年25歲的胡耀傑,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碩士,大學時就投入研究區塊鏈,在新創圈小有名氣。

至今圖靈鏈與30多所學校與系所合作,包含清華、暨南、文化、北商大等大學,更跨足農產品履歷、鑽石證書、房地產等領域。甚至吳宗憲女婿蔣豐蔚創立的「好眠事務所」也是客戶。在國外,也與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法學院,賽普勒斯、義大利等地的教育或政府單位都有合作。

當數位證書上鏈後,只要登入圖靈鏈網站,就能看到自己的證書,假設面試需使用,可將證書連結複製給企業方,證書也因為上鏈,不可竄改造假,企業也可確認證書的真實性。

不過小小的新創公司,為何讓30多所校系單位與其他組織等都買單?

小蝦米挑戰大鯨魚,主動出擊清大、UC Berkeley

胡耀傑說,數位化履歷、數位證書勢在必行。圖靈鏈從教育市場出發,觀察到國外從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開始做區塊鏈加密證書,許多大學就紛紛跟上腳步。但回到圖靈鏈推動時,卻沒想像容易。

區塊鏈為新興技術,一般人較難理解,甚至交由新創團隊去做。「這服務真的安全嗎?」「資料會不會被駭?」「如何確定圖靈鏈能活得久,公司倒了怎麼辦?」許多組織一聽到合作,心中不免滿滿疑問而卻步。

「前期真的非常辛苦,就算免費提供證書上鏈服務,別人也不是很想用。」胡耀傑說。圖靈鏈跨出的第一步,就是勇敢出擊指標性學校。

2019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胡耀傑,直接去找當時學校的法學院院長,希望院長讓他嘗試製作院上的數位證書,當時院長鼓勵新創,就給了圖靈鏈機會。

▲ 圖靈鏈創辦人暨執行長胡耀傑。

然而回到台灣,由於台灣大學不像國外大學是各學院自治,要挑戰校級非常困難,光拿到門票就不容易。圖靈鏈剛好有幾名成員為清大校友,當時清大也在籌備數位證書,因此決定讓圖靈鏈先來談談。但真正談定合作,其實耗費一年多、25場校務會議,才讓清大放心將數位畢業證書一案交給他們。

有了指標性學校首肯,也使後續圖靈鏈擴展市場,有了最好的宣傳,許多大學、組織、企業也紛紛提出合作。

回應「三大質疑」:資安、隱私、費用

然而門票背後,圖靈鏈也一一回擊學校、組織的常有的三大質疑。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資安」問題,由於學校有一定資安規定,圖靈鏈耗費半年全心投入取得ISO27001認證,證明與台灣學校機關的資安是同個標準。

第二就是「隱私」,各組織對隱私有不同需求,像是究竟證書誰能看到,對方又能看到多久,是否可完全隱藏等,甚至還有各式需求,例如將圖靈鏈平台改成組織代表樣式。

由於區塊鏈加密證書商業模式還沒制定完整,當客戶提出各式要求,胡耀傑曾感到糾結,但他說:「我們不想只做證書代工。」圖靈鏈決定要成為規則制定者,建立市場標準。於是他們設立成完全公開、完全隱蔽、特定時間使用、限定授權等四個方式,並平台堅持露出品牌。

最後就是「費用」。區塊鏈加密證書,由於無法也不能造假,彷彿是個「信任」市場,不僅證書受信任,平台也是。一開始胡耀傑免費提供清大服務,其他組織也相對低價。但日本市場時,對方卻願意主動提高服務價格,希望圖靈鏈證明產品值得信賴,而此也讓胡耀傑團隊重新思考數位證書的價值。

▲「圖靈鏈」成員平均年齡只有23歲。

信任最貴!打造信任集中地

「信任是這個世界最貴的東西」,胡耀傑說,名牌包或精品就是因為我們信任,所以願意花大錢買。圖靈鏈從教育市場出發,就算利潤不多,希望一步步先建立品牌信任與口碑,再推展到其他領域。

現今,圖靈鏈跨足農產品履歷、鑽石證書、房地產、健康、藝術品等領域,接下來也將攜手求職平台,讓數位履歷再往前邁出一步。未來,圖靈鏈將進軍日本與東南亞市場。

不過國際方面,數位履歷已是趨勢,不乏眾多競爭者,因此圖靈鏈決定以「農村包圍城鎮」策略,先從尚未使用數位服務的國家組織切入。看準數位履歷趨勢,胡耀傑說:「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信任集中地。」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