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養殖「智慧水產雲」,資策會注入科技能量提升場域生產量能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1 月 25 日 10:00 | 分類 太陽能 , 科技政策 ,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AI 養殖「智慧水產雲」,資策會注入科技能量提升場域生產量能


AI 技術在服務業或是製造業上的應用,已經遍地開花,然而,面臨台灣農業缺工的問題愈來愈嚴重,資策會研發團隊便將在服務業及製造業發展已臻成熟的 AI 科技應用在農業上,希望能藉此協助台灣農業開啟另一片藍海。

也因為這樣的念頭,促使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服創所)團隊開發 AI+HI 數位分身技術,將 AI 科技靈活運用於農漁業等傳統養殖環境中,讓傳統水產養殖業成功踏上發揮漁電共生效益的科技養殖之路,進而帶動服務型機器人產業及傳統水產養殖業全面轉型。

在人工智慧、機器人及生物科技的推波助瀾下,全球將邁入工業 4.0 時代。為了因應全新時代下,全球經濟模式與工作機會的顛覆性改變,世界經濟論壇 WEF 創辦人兼主席 Klaus Schwab 表示,各國必須致力於勞動力轉型。事實上,現有的智慧化技術能夠讓包括水產養殖業在內之大多數產業中的許多工作自動化,這些產業可以將更多心力與時間專注在核心價值上,進而成功數位轉型並發揮顯著效益。

當前台灣產業最迫切的數位轉型首要任務,莫過於打造彙集眾多工匠技術與智慧並加以數位化的數位工匠,其中,數位分身即為打造數位工匠的關鍵技術,同時能徹底解決經驗傳承、農藝/養殖知識授權,以及傳統農企轉型科技農企等三大問題。

複製養殖達人分身,建立可提升產量與價格的決策模型

當前水產養殖業面臨了雖然市場需求量持續變大,但供給端人力老化及短缺的問題。尤其魚蝦存活率,取決於養殖師傅透過自我經驗所做的養殖決策與作業而定,有經驗的師傅能透過水色、殘餌及泳姿判斷健康狀況而進行水車開啟及投料策略,這方面的經驗需要長時間的養成,在人力老化的情況下,更加深了經驗斷層與無法擴大經濟規模的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資策會服創所邱璟明組長表示,資策會一直嘗試運用數位分身技術來解決水產養殖業的經驗傳承問題、養殖知識授權問題,以及傳統養殖轉型成科技農企(知識中心化)問題,該技術被國際顧問公司 Gartner 評為未來五大戰略技術之一,也是實現 AI + HI(Human Intelligence)概念的最佳關鍵技術。事實上,研發團隊自民國 106 年便開始積極佈局數位分身技術的發展,實際運用在智慧製造與智慧水產等領域,對於帶動不同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發揮十分關鍵的作用。

資策會為此特別開發名為「智慧水產雲」的科技養殖數位分身解決方案,係運用 AI+HI 數位分身關鍵技術,將漁民隱性知識與決策經驗加以數位化,等同複製出具備同樣養殖智慧的分身,再加入 IoT 設備蒐集到的水產養殖場域中有關水質、溫度、PH 值、ORP 氧化還原電位值等水產物種成長因子數據,便能建立可使產量翻揚、價格提升的決策知識模型。

建立養殖達人數位分身示範基地,造就漁電雙生共贏的成功方程式

由於水產養殖業對於新興科技的認知度與接受度皆不高,所以對數位轉型自然有所疑慮,但隨著農委會於 2021 年 5 月公布《養殖漁業白皮書》,提出包含漁電共生的產業升級六大策略以來,漁電共生政策便成為漁民成功跨出科技養殖數位轉型第一步的最大驅動力,同時也是實現行政院訂定 2025 年太陽能發電達到 20 GW 目標的最佳催化劑。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資策會協同台鹽綠能於台南北門區三寮灣建立「養殖達人數位分身示範基地」,為台灣第一個科技養殖的室內漁電共生示範場域。該基地一共架設兩個溫室科技養殖池,分別養殖白蝦與石斑。溫室大棚上可進行太陽能發電,池中布建 9 支感測器與水下攝影機,所監測到的水質、魚蝦體長、活躍度及發電狀況等數據與影像,會形成養殖魚塭戰情、養殖作業建議,匯集至智慧水產系統戰情室儀表板及手機裝置上,這些經換算的可視化圖形資訊,不僅讓漁民一目瞭然掌控一切並做出最佳養殖策略與作業,同時也是完備的養殖履歷。」

該示範場域展現出斐然的養殖成果,存活率與生產效率皆提升 30%,工作時間也減少了 30%,也證明上述模式是當前水產養殖業可以放手一搏的成功轉型之道。邱璟明強調指出,北門示範基地成功打造漁電雙生共贏的強力可行連結,進而讓台灣水產養殖業找到加速科技養殖數位轉型的啟動鍵。

更多關於「智慧水產雲」介紹:

(首圖和影片來源:資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