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提出 3 千億歐元全球基建計畫,挑戰中國一帶一路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03 日 17:00 | 分類 國際觀察 ,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歐盟提出 3 千億歐元全球基建計畫,挑戰中國一帶一路


歐盟確立一項數千億歐元的新倡議,目標推動發展中國家走向更綠化和電子化的社會,是繼七國集團今年提出全球基建計畫後,再次有超國家級組織推出相關國際倡議,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爭取第三國支持。

「全球門戶」vs.「一帶一路」

歐盟提出斥資龐大的新全球投資計畫,視為挑戰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新嘗試。

歐盟委員會提出的「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倡議今後5年直至2027年,將全球投放3千億歐元,約3,360億美元。「全球門戶」計畫在不少地方,尤其非洲、中亞及拉丁美洲,投資數位、能源、運輸等基建項目,聚焦幫助當地國家轉型至更綠色和電子化的社會。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對歐盟夥伴而言,可尋求的投資選項相對少。

她說:「現有小量選項經常有很多細則,細則帶來重大後果,不論財政、政治或更常有的社會後果。這讓我們相信,其他國家需要可信賴的夥伴,設計可持續和高品質計畫。」

馮德萊恩說,歐盟希望基建項目高透明度和良好管制,更要造福當地社群。

以民主及價值觀為核心的投資

中國2013年啟動「一帶一路」倡議,貸款給發展中國家帶動基建發展,但被外界質疑造成債務陷阱,沒有為當地人民帶來就業機會,讓那些國家得不償失。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旗下研究中心AidData 9月發表的報告表示,「一帶一路」倡議8年來有1.3萬個,涉及8,430億美元融資計畫,造成中低收入國家隱藏債務高達3,850億美元。

「全球門戶」 倡議今年9月已具雛形,但發表延後至11月,當時金額只有約400億歐元,然後再次延後,擴大至現在3千億歐元。馮德萊恩指,歐盟有信心拉近投資金額差距,說「全球門戶」倡議是「真正的替代選擇」。

美國總統拜登帶頭今年6月七國集團(G7)提出類似「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倡議。馮德萊恩說,重要的是確保有不同方法實現全球基建計畫,以及展示「以民主及價值觀為核心的投資」可以成功。

一直支持「全球門戶」的德國綠黨歐洲議會議員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說,此計畫是歐盟重要一步,但一直被歐盟委員會爭論阻礙。

同時是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主席的包瑞翰說,歐洲議會、歐盟成員國及商界都很支持這計畫,很多亞洲、非洲及美洲夥伴都準備好和歐洲達成倡議,現在是時候有效率成立執行管理架構。

「全球門戶」與「一帶一路」不同之處在於,除了由公共領域帶頭出資,歐盟計畫會吸引商界投入資源。

在地投資同時創造財富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分析員吉芙蘭(Francesca Ghiretti)對美國之音表示,歐盟付出會更像捐獻,而不是投資。

她說:「這計畫應會吸引商界投資,帶來不少正面影響,特別創造財富方面。歐盟有很大意欲使用當地勞工和當地企業投資,我們會一直觀察。」

吉芙蘭說,「全球門戶」一如其名面對全世界,歐盟亦要面對計畫涉及地區過於廣泛的風險,歐盟或需要更戰略性選擇投資地點。

她說:「我們知道非洲會是布魯塞爾焦點之一,印度可能是另一焦點。因2022年會有兩次峰會,一次是歐盟跟非洲,另一次是歐盟跟印度。」

歐美合作將帶領世界走進未來

中歐關係學者郗士(Francesco Sisci)透過信件對美國之音說,歐盟委員會促成的中歐投資協定被歐洲議會否決後,中歐關係不和,歐盟新計畫必定會製造雙方磨擦。

郗士指出,「一帶一路」問題在於政治,而非財政。「一帶一路」倡議證明全球性基建網路計畫有必要性,但「一帶一路」的「惡劣管理」導致歐盟等巨大經濟體都要建立自己的計畫。

他認為,歐盟需要吸引更多國家參與「全球門戶」倡議,但不會太容易,因為很多國家都會自己的考慮。

郗士說,若歐盟「全球門戶」能與美國牽頭的全球基建計畫「重建更好世界」合作,將非常有利,兩者可成為帶領世界走進未來並信念堅定的環球組織。

(本文由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Thijs ter Haar CC BY 2.0)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