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季登場,5 件事報你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04 日 8:30 | 分類 國際觀察 , 科技生活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諾貝爾季登場,5 件事報你知


諾貝爾獎(Nobel prizes)將從 3 日起陸續公布今年的得獎名單。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囑,從1901年開始,每年頒給那些為人類帶來巨大進步的男性、女性和組織,共分5個獎項,分別是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以及和平獎。

今年的得獎者獎從10月3日至10日,陸續揭曉。以下是法新社整理的關於諾貝爾獎的5件事:

死後不追綬獎項,但有例外

自1974年以後,諾貝爾基金會(Nobel Foundation)的章程規定,獎項不得在死後頒發。但是,如果10月宣布到12月正式頒獎典禮之間去世,仍可以獲得獎勵。這項規則改變前,只有兩個人死後獲頒諾貝爾獎。

一位是瑞典籍的前聯合國祕書長哈瑪紹(Dag Hammarskjold)。他在1961年一次飛機失事中喪生,同年底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另一位則是瑞典詩人卡爾費爾特(Erik Axel Karlfeldt),去世後於1931年摘下諾貝爾文學獎。

2011年,加拿大免疫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史坦曼(Ralph Steinman)是在死後才獲獎。但當時諾貝爾委員會並不知道他在宣布得獎名單前三天過世。最後基金會決定,仍把當年的醫學獎頒給這位傑出的科學家。

諾貝爾獎金可觀

諾貝爾獎的獎金相當可觀,每個項目的獎金為1,000萬克朗(約90萬5,000美元),以及一枚18K金獎章。

2021年和平獎得主俄羅斯媒體工作者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今年6月以1億350萬美元出售和平獎獎章,買主是未具名慈善家,所得幫助因俄羅斯侵略戰爭流離失所的烏克蘭兒童。這價格也是過去獎章拍賣最高價的21倍。

諾貝爾是科學家,更熱愛寫詩

諾貝爾的歷史地位是火藥發明人,但其實他也是詩人,一生都在寫詩,有時以母語瑞典文,但大部分以英語寫作。

給朋友的信諾貝爾說:「我一點都沒有意圖稱自己是詩人,我寫詩就是為了紓解壓力,或增進我的英語。」

另一件趣事是,1888年4月12日諾貝爾的哥哥路德維格(Ludvig)在法國坎城去世。

但法國費加羅報(Le Figaro)把兩兄弟搞混了,頭版以相當煽動性的標題宣布諾貝爾死訊:「幾乎不能稱為對人道有助益的人,昨天在坎城去世了。他是諾貝爾,炸藥的發明者。」

許多人認為,這種輕蔑報導是諾貝爾創造這些獎項的靈感來源。他的遺囑措辭就是頒獎給「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

1903年諾貝爾獎得主,氣候變遷先驅

瑞典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阿倫尼烏斯(Svante Arrhenius)多才多藝,因提出電解質在水溶液電離的阿倫尼烏斯理論,研究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授予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

但重要的是,他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如今獲得更廣泛的認可。19世紀末,他是第一個提出化石能源(當時主要是煤炭)燃燒會排放排放二氧化碳至大氣並導致全球變暖理論的人。

根據他的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一倍將使地球升溫5°C。目前模型顯示,範圍在2.6°C~3.9°C。

然而,由於完全不知道世界將繼續消耗多少化石燃料,阿倫尼烏斯低估達到速度需時3,000年。

新獎項,獎金更豐厚

憑藉120年歷史,以及和世界各地卓越者的聯結,諾貝爾獎認為是獎項的典範。但一些評論家認為諾貝爾獎過時,經常頒給幾十年前發現,不考慮更新科學領域。

因此諾貝爾基金會拒絕為環境和國際發展設立兩個新獎項後,某德國─瑞典慈善家1980年創立了「優質民生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

芬蘭2002年設立100萬歐元的千禧年科技獎(Millennium Technology Prize),以表彰科技在解決全球挑戰的角色;挪威則在2008年成立100萬美元的卡夫立獎(Kavli),表彰天體物理學、奈米科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發現。

但獎金最豐富的獎項也是最新的是一群矽谷企業家2010年創立的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稱為「科學奧斯卡」,獎金高達300萬美元,是諾貝爾獎三倍多。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Adam Bake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