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盟將於 2023 年啟動 CBAM 碳邊境調整機制法案,2027 年起正式課徵碳關稅,台灣碳費也預計 2024 年上路。一時之間,淨零排放與零碳轉型已成為板上釘釘的全球趨勢,企業生產活動所產生的碳排放不再是零成本,造成產品報價調升、獲利下降,全台所有從事產品外銷的企業勢將面臨「企業不淨零,訂單就歸零」的空前挑戰!其中衝擊最甚的,莫過於 19 萬家尚未完全掌握碳盤查能力的中小企業。
為協助這些中小企業,GSS 叡揚資訊特別集結優勢了累積十多年的醫院評鑑合規文件與數據管理系統開發與輔導經驗,推出專為淨零排放而生的「Vital NetZero 零碳雲」服務,讓中小企業儘早掌握零碳轉型先機與,在全球綠色供應鏈能成為發揮舉足輕重影響力的關鍵成員。
淨零排放影響,不論企業規模、不分產業類型
從過去的 CSR 企業社會責任,一路發展到當前的 ESG 企業永續發展指標,全球綠色革命的推展也逐漸找到全面落實的可行之路。但當前仍有不少企業將 ESG 視為 CSR 2.0,純粹是大公司為了提升企業形象的專屬手法之一。
然而在歐盟擲出明年將啟動 CBAM 碳邊境調整機制法案的震撼彈下,許多從事產品製造外銷的企業才真正驚覺到,今後不論企業規模,不分產業類型,都需在淨零排放上有良好的合規表現,有能力盤查與申報產品的碳排量,在未來碳關稅時代,才能確保獲得外銷生意上的訂單。由此可見,節能減碳、淨零排放不再只是提升企業形象的社會責任而已,更是關乎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進一步而言,今後企業 KPI 不再只看 EPS,而會全面提升 ESG 表現的權重。
叡揚資訊總經理特助李漢超表示,淨零排放的影響層面遍及全產業,除了節能減碳合規上行之多年的碳排大戶(製造業為主)之外,近期衝擊最大的是品牌供應鏈相關的中小企業,其次是上市櫃公司。根據工業局的統計,受到這波淨零排放趨勢所波及的中小企業多達 19 萬家,其中尤以受到綠色供應鏈與碳關稅/碳費壓力的相關業者最需要儘快掌握碳盤查能力。在淨零排放與 ESG 大旗下,品牌供應鏈也有被迫蛻變成為綠色供應鏈的壓力,淨零排放合規能力與表現,自然也成為中小企業能否繼續在供應鏈生存的關鍵。
減輕合規壓力!中小企業適用「Vital NetZero 零碳雲」問世
今後在淨零排放路上,ISO 國際標準的認證會變得非常重要,它不但為中小企業在推行碳盤查上提供有所遵循的方法論,更是中小企業具備碳盤查能力的最有力證明。但不論如何,這也為中小企業帶來不小的合規壓力與額外的成本支出。
當前正處淨零排放元年,雖然目前各界推出許多與淨零排放相關的研討會及教育訓練等活動,但不少企業仍基於時程,遲遲對 ISO 認證及合規的全面導入裹足不前。李漢超擔心指出,如果大部分中小企業一直到最後一刻才急就章地開始投入ISO 認證及合規,恐有引發「碳盤查之亂」的風險,反而帶給企業本身乃至服務供應商極大壓力。
除此之外,中小企業會裹足不前的原因,多少也和市面上缺乏中小企業適用碳管理方案及服務有關。畢竟當前市售專業能源管理軟體動輒近百萬,再加上智慧電錶等基礎能源管理物聯網設施投資,中小企業豈能不望之卻步?
為了解決中小企業盤查人力與數位工具兩缺的困擾問題,叡揚資訊成功將過去施行十多年的「醫院評鑑系統」及「醫療品質指標管理系統」文件與數據管理系統模組,運用在碳盤查合規管理上,進而推出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Vital NetZero 零碳雲」解決方案。使用者可以雙管齊下地透過其中的「KPIM-N 淨零指標管理服務模組」進行數據管理,並透過「CMP-N 合規管理協作服務模組」進行文件管理,加快 ISO 國際標準的認證,打造可持續因應每年認證複評需求的數位平台。
從老闆認知開始做起!實現三效合一的全面碳盤查
由此可見,為了實現 ESG 永續發展,中小企業必須立即啟動淨零排放轉型工程。李漢超強調指出,企業踏出零碳轉型的關鍵第一步,莫過於要從老闆與高階主管建立認知做起,透過當下許多相關研討會、教育訓練等活動,有計劃地掌握相關基本知識。在對整個大環境與相關工具有了充份的了解之後,便能成立以永續發展委員會或以永續長為首的正式任務組織團隊,在擬定出淨零排放的目標與策略之後,再全面開啟 ISO 認證國際標準的導入作業,並交由專責任務小組執行。
在淨零排放目標的設定上,可遵循國際「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儀」(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的方法論,規劃所謂「三部曲」的淨零排放路徑:從碳盤查、碳定價(節能減碳、創新低碳/零碳產品)及碳中和。特別是透過 ISO 50001 能源盤查方法,分析鑑別工廠重大能源使用單位,全面為廠區高碳排來源進行節能減碳,例如:調整製程設備參數降低能耗、汰換高耗能、高碳排老舊設備或設施以及綠色採購等;接著為減碳量進行定價,以反應淨零排放投資之成效與實現減碳目標;最後的碳餘量再透過碳權交易,達成零碳終極目標。
至於淨零排放策略要如何擬定,李漢超直截了當地指出,導入 ISO 認證國際標準可謂最有效的策略。對此,當前最能發揮溫盤、碳盤及能盤三效合一最佳綜效的,莫過於同時取得 ISO 14064 溫室氣體盤查報告認證、ISO 14067 碳足跡查證認證及 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認證,企業在藉此掌握了全公司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個別產品或服務碳排量,以及關鍵因能耗所產生的碳排源之後,便能建立長期管控碳盤查與持續推動節能減碳的最佳機制。
從能源管理開始做起!最立竿見影的減碳捷徑
但不少中小企業受限經費與人力,實有分階段導入的必要。針對這樣的需求,叡揚資訊呼籲應先從公司自身的能源管理開始做起,亦即先導 ISO 50001 標準,其次取得 ISO 14064 認證,最後再認證 ISO 14067 。這一點和叡揚資訊的產品路線圖不謀而合,目前該公司早已推出能快速掌握公司工廠重大能耗碳排源的 KPIM-N ISO 50001 能源盤查模組。今年第四季會接著推出 KPIM-N ISO 14064 溫室氣體盤查模組,預計明年第一季發表 KPIM-N ISO 14067 碳足跡盤查模組。
從叡揚資訊自身實施經驗來看,從減少所使用的能源開始做起,會是發揮淨零排放效益最立竿見影的做法。企業不妨採取 EP100(能效百分百)以及 RE50、RE100(百分之五十、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策略,多使用雲端數位工具落實「少用紙張、少出差」政策;透過採用低碳/循環材料及節能設備、落實「綠色採購」及「綠色產品」政策。在交通方面,將公司既有汽柴油車,更換成油電混合車或電動車,都是可立即看到減碳成效的實務經驗。至於數位轉型、綠色機房、廠區架設太陽能板與使用生質燃料、新世代零碳能源等都是企業未來有助淨零排放的可能選項。
零碳雲旨在協助企業合規,朝碳盤查自動化與智慧化邁進
當前市面上充斥許多針對碳盤查的試算表、計算平台與報告產生器等,企業多以為是應付淨零排放合規的偏方。李漢超認為這種想法,難免有本末倒置之嫌,要注意碳盤查報告本身不是目的,協助公司落實碳盤查於日常企業活動並持續研擬與推動淨零排放具體措施、持續監督與改善,達成零碳轉型才是主要目的。
再加上 ISO 證書各有期限,以 ISO 50001 而言,其證書有效期限只有三年,企業不但需要每三年取得一次認證,而且每年還要接受複查。所以整個淨零排放合規會是長期工程,企業應該透過 ISO 國際標準,學會碳盤查與風險機會分析的最佳方法,進而打造長期節能減碳的高效團隊、流程與管理平台。這點很難透過一般文書軟體現成工具或少數專人處理所能因應,唯有透過像叡揚 Vital NetZero 零碳雲這樣的線上系統,才能集結公司內部多人協同管理,滿足長期節能減碳作業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碳盤查只能盤出概況,並無法看出急需改善的點。對此,叡揚 Vital NetZero 零碳雲可透過工具對所蒐集管理的能源盤查數據進行重要能耗排放源鑑別分析,搭配 80/20 法則,從中列舉出最關鍵待改善與可改善的能耗碳排源。除此之外,叡揚資訊並可透過能源物聯網整合以及所謂活動、能源單據管理,自動產生碳排類別紀錄,實現碳盤查的自動化與智慧化,有效降低企業碳盤查入工作業的時間與成本。
支持新呈工業取得 ISO 50001 認證,打造一站納管所有國際標準的合規管理協作平台
儘管叡揚資訊今年 6 月才推出 Vital NetZero 零碳雲解決方案,但由於歐盟碳關稅開徵在即,因而促使許多企業紛紛導入 ISO 國際認證與數位工具,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許多公司已從中獲得合規文件與數據管理的顯著成效,並取得 ISO 認證。成立於 1990 年專攻各類線材組裝加工、研發與生產的新呈工業便是其中值得一述的代表廠商。
在由叡揚資訊與舞雲智網(臺灣數位企業總會、零碳大學創辦人陳來助所創立)共同組成的專業輔導團隊協助下,新呈工業得以解決自身在碳盤查上面臨的最大挑戰:「了解各種碳排計算方式」,並成功在 2022 年 9 月取得 ISO 50001 認證,後續除了為 11 月的 ISO 14064 認證開路,也為今後全面佈局電動車市場,提升國際接單能力提供強力動能與後盾。
除了舞雲智網外,叡揚資訊並尋求 ESCO 能源技術服務業者的合作,接下來,叡揚資訊 KPIM-N/NetZero 零碳雲會與 ESCO 業者的 EMS 能源管理系統結合,屆時並能透過智慧電錶、智慧鈎錶等物聯網感測裝置,自動搜集等能耗數據,免除人工盤查的麻煩。
李漢超滿懷期許的表示,隨著叡揚資訊在能盤、溫盤及碳盤三項數管模組的陸續到位,中小企業將能獲得真正三效合一的碳盤查總體解決方案。接下來,該公司會進一步將自家 CMP-N 文管模組,延伸應用與推廣在企業 ESG 合規管理上,換言之,中小企業可藉此輕鬆打造出將 ISO 50001、ISO 14064、ISO 14067 及 ESG 一站納管的合規管理協作平台,讓叡揚中小企業製造業客戶,都可以成為國際品牌或是綠色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員。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