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海底黃金」,阿波羅 2 號深海採礦有效降低污染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1 月 14 日 14:44 | 分類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瞄準「海底黃金」,阿波羅 2 號深海採礦有效降低污染


深不見光的海底蘊藏豐富的金屬礦物,但考量到開採成本高以及環境議題,開採熱度已經不如以往,不過現在國際團隊正在測試阿波羅 2 號(Apollo 2)系統,可以在不排放沉積物的情況下拾取深海黃金「金屬結核」。

在部分海域,海床上散布許多錳結核(Manganese nodules,多金屬結核),結核成長可以說是地質學現象的最慢的過程之一,以每幾百萬年一公分計,這些平均直徑約 14 公分的海底岩石凝固物不僅僅含有錳,還有銅、鈷、鎳等元素,而上述元素都可以用於電子產品或是再生能源。

然而這些結核都在水下好幾公里處,難以開採、採括作業也會衝擊環境,除了會打擾底棲區生物,尾礦也會增加水體的毒性,並且形成懸浮物漂流(sediment plume),破壞食物鏈。

對此,一個跨五國、九機構的 Blue Harvesting 計畫,想出一個解決方案,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打造阿波羅 2 號,他就像一個大型電動「真空吸塵器」,吸取周圍的海水依靠液壓裝置運行,與其他同類系統相比,設計目的是吸收更少的水和沉積物,而且可以將沉積物雲再循環回收,不會像傳統吸塵器一樣排到後面。

在為期三週的測試中,團隊在西班牙馬拉加以南約 15 ~20 公里的試驗場,於水下 300 公尺處測試阿波羅 2 號的原型,研究團隊指出,這裡條件與深海相似,透過阿波羅2號上的感測器、帶有攝影機跟聲納的自主水下載具試試吸取人造結核。

Blue Harvesting 專案協調員 Rudy Helmons 表示,阿波羅 2 號可以高效拾取結核,也不會造成大量沉積物塵埃雲,懸浮物漂流幅度也比較小,所含的沉積物也比預期要少,團隊表示,未來也將在東北大西洋深海的某個錳結核場進行進一步測試。

(首圖來源:TU Del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