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塑膠杯?紙杯其實沒有想像環保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2 月 01 日 7:4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禁用塑膠杯?紙杯其實沒有想像環保


進到咖啡店或超商外帶一杯咖啡醒腦,是許多上班族開啟每天工作不可或缺的儀式;根據統計顯示,台灣每年消耗將近 20 億個紙杯,而環保團體也指出,自帶容器提供飲料購買折扣誘因不足,再加上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大量的外送餐點需求,也讓紙杯容器使用量大增。

台北市政府提出自2022年12月起,飲料店禁用一次性塑膠杯,有店家便提出申訴,認為宣導期以及緩衝期過短,短短幾個月可能無法將已經購置的大量飲料杯消耗完,希望能有更充裕的緩衝期,或是延後開罰等。倘若換成紙杯紙吸管,能否減少環境衝擊,這點可能還要再想想。要如何確實達到重複使用不浪費,才是限制一次性使用餐具政策的初衷。

說到一次性使用物品,最熟悉的莫過於塑膠袋以及吸管;當初發明塑膠袋的動機,其實是希望大家重複使用。時間回到1965年,瑞典的工程師Sten Gustaf Thulin見到大家大量使用紙袋,樹木砍伐飛速與大量消耗且無法持續使用, 進而發明了第一個塑膠袋,希望大家可以重複使用減少資源浪費。我們可以發現,環保的關鍵不在於容器,而是使用者。就如同最近流行將環保餐具做為禮品餽贈,不知不覺大家的廚房抽屜裡也多了好幾套餐具,但真的環保嗎?使用與生產的平衡點要如何拿捏,也許選擇源頭減量會是個比較好的辦法。

咖啡連鎖店星巴克也曾推出租用咖啡杯的行銷方式,企圖讓消費者重複使用容器,而需要原店取還的租用方式,還是無法有效產生紙杯容器減量的誘因。回到紙杯,其實包含便當紙盒、牛奶盒等,為了承裝液體及防油,包裝內部都會加上 PE 塑膠淋膜,其實無法達到完全回收。上班圖個方便時,還是會想順手買杯咖啡提提神。所以,要如何讓環保變得更方便?近年有紙業製造商打造「全紙」包裝的容器,試圖讓紙類容器達到全回收,目前尚未得知其生產成本以及模式可否做普遍級商業應用,但至少是個開端與契機。

因此,從原料製造開始改變,以不改變人類消費行為前提下的材料研發,就會是環保材料的進程與發展目標,與其道德勸說每個人改變消費習慣,不如讓材料變得更容易分解,減低垃圾掩埋量與對環境衝擊。難以回收的材料也造成了台灣在回收率跟再製率一直無法提升的原因。之前就有媒體追查報導,在台灣號稱近六成的資源回收率,實際上這些回收物大部分還是直接送去垃圾掩埋場。隨手做環保是真的環保嗎?每一筆消費行為幾乎都會製造出不可回收的物質,看似完整的回收系統,其實無法有效減量。而從製造源頭下手,逐步達成淨零排放,期待有天能夠達到自然資源消耗與人類活動的平衡點。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