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Google 都有,CP 值最高的 AI 線上課程一次看!職缺薪水都看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2 月 11 日 10:0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科技教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微軟、Google 都有,CP 值最高的 AI 線上課程一次看!職缺薪水都看漲


這不是科幻情節,AI(人工智慧)時代,真的來了!

聊天機器人ChatGPT去年底爆紅,加速點燃科技巨頭AI大戰。不只Google 6日宣布推出聊天機器人「Bard」參戰,中國百度也同時宣布類ChatGPT應用「文心一言」(ERNIE Bot)3月開放大眾使用。

面對AI大趨勢來勢洶洶,要如何才能跟上AI時代,成為相關人才?

AI新手該了解的技術

AI究竟是什麼?其實還能分為強AI、弱AI。《西部世界》(Westworld)等科幻影片的超先進機器人,能做到人類能做的事,即屬於強A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雖然相關研究仍大量產生,但近未來還不可能達成。

相比之下,弱A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ANI)才是蓬勃發展的技術。因聚焦部分或特定領域,如自動駕駛、智慧音箱、智慧農業系統等。

有「全球最受歡迎AI教科書」之譽的《人工智慧:現代方法》解釋,弱AI含不同副主題,也是想入門AI的新手需了解的基本範疇:

  • 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讓機器成功以人類語言溝通。
  • 知識表現(Knowledge Representation):儲存知道或聽到的數據資料。
  • 自動推理(Automated Reasoning):回答問題並得出新結論。
  •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配合深度學習等,適應新環境並偵測推斷出新模式。
  • 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語音辨識(Speech Recognition):以視覺聽覺等方式感知世界。
  • 機器人技術(Robotics):操縱物品、能攜物四處移動。

美國數據科學學習網站LearnDataSci補充,以上最關鍵正是「機器學習」。由於AI屬高度先進的數學與電腦科學學科,為了順利接軌,最好也先具備基礎統計學、機率、線性代數、微積分及Python、R、Java、C++等編程語言能力,不過也不用熟練到研究生等級。

AI有哪些職缺?薪水如何?

AI能用的領域不只科技業,還橫跨金融服務、醫療、旅遊、交通等產業。以下是幾個常見的職缺:

  • 機器學習工程師:開發或實行演算法,讓電腦能從數據學習。含處理大型資料庫、設計和測試機器學習模型、調整演算法以高效率執行。
  • 資料科學家:善用數學、統計、電腦科學等知識處理複雜數據庫,並與組織合作以改善決策能力。
  • 軟/硬體工程師:開發電腦可執行的軟體,如創造演算法、測試程式碼、故障排除;設計、監督電腦硬體組件製造,如印刷電路板、處理器、儲存設備。
  • 資安事件分析師:規劃並實施資安保護策略,保護電腦網絡與系統。如研究資安威脅、評估風險、擬定對策。

雖然工作內容都不同,但整體而言,多數AI工程師需設計並創造AI模型,從模型維護到性能監督,也都是工程師的職責。

薪資方面,台灣1111人力銀行去年整理平均薪資,顯示近年對AI專業領域的需求確實強勁。入行3年月薪即達逾5萬元,資歷5年以上更上看7萬元,成長幅度達22.4%,超過電子工程師等職位;美國AI工程師年薪則高達12萬美元(約新台幣月薪30萬元)。

CP值高的AI線上課程

隨著AI越來越夯,也催生許多線上課程。

《紐約時報》報導,繼喬治亞理工學院成為全美第一家、經認可學校開設的低成本線上電腦科學碩士學位之後,另一間電腦科學名校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也打算開辦規模小、低成本的線上AI科學碩士學位。6月開始招生,明年春季開學。

此學位主打高CP值,目標每年招收2千名學生。除了學費只要1萬美元,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四分之一,且也不要求申請者必須有電腦科學大學學位,只要能展現工程、計算等領域的專業知識,都有機會入學。

內容將專注機器學習、健康AI應用、自然語言處理等,甚至還提供正規道德訓練,旨在讓學生了解AI系統的社會面影響。

除了上述正規學位,IBMGoogle賓州大學倫敦帝國學院等各大企業或名校,同樣也有開辦自己的線上課程。

又如微軟教育網,可見到一系列免費與付費課程,也有機會通過測驗,拿到相當於美國教育委員會(ACE)大學學分資格的微軟認證。

Coursera則有平台共同創辦人吳恩達開設的基礎課程AI For Everyone,短短4週課程讓新手容易上手,以及他成立深度學習機構DeepLearning.AI接著提供中高階課程,都獲市場高評價。

(作者:邱韞蓁;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