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國卻失去世界!中港互換通上路,人民幣國際化恐成香港僅剩價值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5 月 22 日 8: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貿易 , 國際金融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融入中國卻失去世界!中港互換通上路,人民幣國際化恐成香港僅剩價值


中國與香港間本月 15 日正式開通「互換通」,繼股市、債市後,延伸到人民幣金融衍生品市場,投資者將可以在香港就聯通中國的利率交換市場來進行人民幣的對沖交易。

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關鍵的一步,同時暗潮洶湧的,是有3股巨大推力也持續把香港推向中國。

不滿美元「武器化」
逾30國用人民幣與中貿易

首先是國際對人民幣的需求持續攀升,尤其是隨著俄烏戰爭開打,以及美國強勢升息,讓一些國家開始質疑非用美元交易不可的必要性。受美國制裁的俄羅斯和伊朗自不在話下,人民幣已是它們的主力外幣,但更多沒有受制裁的國家也開始紛紛喊用人民幣跟中國貿易。

例如巴西總統魯拉4月中旬訪中時疾呼,「每天晚上我都會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這些國家都必須要以美國的美元做為結算方式,為什麼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貨幣做為結算貨幣?」近期中國工商銀行已經完成首筆和巴西的跨境人民幣結算。

阿根廷政府也在4月底宣布用人民幣結算從中國進口的商品貿易,屬於親美的沙烏地阿拉伯、法國,也加入使用人民幣跟中國交易石油與天然氣。目前已有30多國開始用人民幣結算跟中國的貿易。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Twitter上的一段話,倒是點破了這些國家擔憂的事,「如果將一種貨幣『武器化』的次數夠多,其他國家就會停止使用它」,這個它,指的就是美元。

這股趨勢,讓去年中國貨品貿易中,使用人民幣跨境支付的金額增加近四成,今年3月人民幣占中國跨境支付的比例也首次超越美元。人民幣的需求攀升引來第二股推力,即人民幣的避險問題。

▲ 香港一直以來被視為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隨處可見外幣兌換的店鋪,如今多以服務中國遊客為主。

連麻吉俄國都嫌不好用
北京亟思擴大人民幣用途

「人民幣不好用」,沒想到這種話會出自跟中國關係最「鐵」的俄羅斯之口。4月中,俄央行的一份報告中提到,「人民幣可能較不穩定,但比起其他傳統貨幣(指美、歐元)又缺乏足夠的金融衍生品,讓使用人民幣的貿易商,無法為交易避險。」

人民幣大量進帳卻又不夠可靠,迫使俄央行積極售出人民幣換取其他外幣,預計將在5至6月間售出400多億盧布價值的人民幣(約合新台幣160億元)。

若人民幣的風險問題沒有解決,一樣的狀況遲早會在其他轉用人民幣的國家發生,人民幣國際化也必然會止步不前。因此,為人民幣及人民幣資產提供更多的金融衍生品,對中國來說已是刻不容緩。

如此重責大任,自然又落到擁有世界頂尖金融體系,也是世界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香港。這也造就第三股推力,香港為中國處理金融衍生品交易變得更加必要。

是橋樑又是防火牆!
中利用港吸國際資金

為何要由香港來?中國為了維持匯率穩定,且不讓外資過度影響中國經濟,過去一直採取所謂的「一幣兩市」(在岸及離岸人民幣市場),一手管制境內金融市場,另一手由金融及法律體系可信度較好的香港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台灣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副所長謝順峰也曾表示,「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扮演獨特的雙元角色,既充當對境外資金的交流兌換通道,又能擔當中國境內金融穩定的防火牆。」

中國在2009年發布《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是重要分水嶺,提高了人民幣流出中國的速度,只花兩年左右香港結算人民幣的成交額就超越美元。

只是跨境結算還不夠,中港間陸續還開放股市的「滬港通」、「深港通」及債市的「債券通」,還有些輔助的理財通、ETF通等,奠基了香港成為投資中國門戶的地位。香港結算人民幣的成交金額因此不斷攀升,今年截至4月,平均每日結算近人民幣1兆元,約是結算美元的4倍多。

但金融衍生品方面,比起美元,人民幣的成交量卻遜色不少。以利率相關的金融衍生品來說,美元的成交量是人民幣的6倍多,可見透過香港交易中國的金融衍生品仍不活絡。

只有投資管道卻沒有避險工具,無法真正籠絡國際資本的信心。例如債券通開放後,國際投資者雖然持續湧入中國債市,3月債券通的成交量也再創歷史新高,達人民幣近9,600億元,但外資持有中國債券的比率仍只有2%左右;相較下,美債約有三成是國際投資者持有。

主因之一,就是中國缺乏為國際投資者提供利率交換的機制來對沖利率風險。

中港互換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提供更多的對沖工具,為債券一類的固定收益產品提振信心,讓更多外資願意持有人民幣債券。

香港金融業VIP變中企
環境更傾中,嚇跑國際人才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首席經濟學家埃雷羅(Alicia Herrero)撰文表示,自2010年以來,「香港這個離岸金融中心越來越仰賴中國內地,中國的金融機構與企業也越來越仰賴香港以獲得海外資金」,埃雷羅指出,美中競爭下,這個趨勢只有更加明顯。

港籍淡江大學中國\研究所副教授李志強認為,只要中國經濟還在發展,香港就會逐漸從「國際化」的金融中心變成「中國化」的金融中心。

中國化最大問題是讓香港的金融市場變得更加單一,尤其反映在股市上。中企現在占港交所的比率超過七成,但是在2011年時還只有五成多。

當香港股市越來越傾向中國,無可避免的會產生排擠效應,投資者會更加專注在中企而非其他國際企業。哪怕港股通(滬深港通)已在今年3月開放外企納入,但引入「北水」(來自中國往香港的投資),並沒有讓資本流入國際企業,中企依舊是港股VIP。

例如國際知名企業普拉達(Prada)和歐舒丹( L’ Occitane),分別在2011和2010年在港上市,但現在成交量慘澹,每日交易量只剩100多萬股,而做鞋的中企李寧,則有1,000多萬股。國際能源巨頭嘉能可(Glencore)是另一案例,在港上市僅7年就因交易量過小黯然下市。未來恐怕很難再見外企在香港風光上市的光景。

另一影響反映在人才流失上。據《金融時報》報導,現在要用LinkedIn在香港找資深的職位,除非你會說廣東話或普通話,否則幾乎找不到。英語曾是香港身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最大優勢之一,如今卻顯得不再重要。尤其《香港國安法》2020年實施後,國語化成主流,香港的免費電視台還被要求刪減英文節目比例。

這種風氣嚇跑了香港的國際人才,海外人才簽證申請數驟減,2021年的申請人數只剩2019年的三分之一,這個趨勢至今沒有太大變化。反倒是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年4月赴北京大學演講時,全場座無虛席,中國的年輕人才躍躍欲試想去香港發展。

留給香港的選項似乎不多,香港已經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香港。哪怕每年上限只有5萬美元,大批中國遊客仍在旅遊簽證重開後前往香港開戶存錢,據彭博報導,中國銀行的香港分行,第一季開戶數比上季多了1.7倍,滙豐銀行則延長了營業時間並新增四成人力以應對新客戶。

隨著中港互通制度設計越加完善,香港無疑會成為世界最重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但有朝一日,這可能會是香港僅剩的價值。

(作者:曹博凱;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