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憑藉對地球磁場的敏感度,不會在茫茫大海迷路;大象可以聽到 14~16Hz 的聲音,一些鯨魚甚至可以聽到低至 7 赫茲的聲音,人類總能從動物身上學到很多事物,好比現在鳳蝶為靈感,成功用紫外線檢測癌細胞。
蝴蝶能夠感知紫外線光譜中的多個區域,為了複製蝴蝶的「眼睛」,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研究人員開發新型影像感測器,電機與電腦工程教授 Viktor Gruev 表示,團隊採用分層光電二極體和鈣鈦礦奈米晶體,能夠檢測多個紫外線光譜,並以 99% 的靈敏度區分癌細胞和正常細胞。
紫外線波長比可見光短,但比 X 射線長,根據不同的波長範圍,紫外線分為三個不同的區域:UVA、UVB 和 UVC,由於我們看不到紫外線,因此捕獲紫外線資訊具有挑戰性,尤其是辨別每個區域的微小差異。
然而蝴蝶的複眼,讓蝴蝶有六種、甚至更多的感光器,具有不同的光譜敏感性。特別是柑橘鳳蝶不僅具有藍色、綠色和紅色感光受體,還具有紫色、紫外線和寬頻的感光受體,其螢光色素也可以將紫外線轉換成可見光,輕鬆感知到可見光。
為了複製柑橘鳳蝶紫外線感測機制 ,團隊結合薄層鈣鈦礦奈米晶體(PNC)和分層矽光電二極體陣列。其中 PNC 是一種半導體奈米晶體,具有與量子點類似的獨特特性,藉由改變顆粒的尺寸、成分,改變材料的吸收和發射特性,如今 PNC 已成為太陽能電池和 LED 等不同感測應用的材料,且 PNC 非常擅長檢測傳統矽探測器無法偵測的紫外線,甚至比紫外線更低的波長。
在新型影像感測器中,PNC 層能夠吸收紫外光子,並重新發射綠色可見光,再由分層矽光電二極體檢測出。
癌組織中有各種生物醫學標記,且其濃度高於胺基酸、蛋白質和酵素等正常細胞,當受到紫外線激發時,這些生物標記就會發光,並在紫外線和部分可見光譜中發出螢光。
生物工程教授 Shuming Nie 表示,過去紫外線影像受到限制,這也會進一步阻礙我們偵測癌細胞,但如今團隊開發的新技術,能高靈敏度地對紫外光影像分析,並且還可以區分微小波長差異。
由於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具有不同濃度的標記,具有不同的光譜特徵,可以根據紫外光譜中的螢光來區分這兩類細胞。研究小組評估他們的影像設備區分癌症相關標記物的能力,發現設備能夠以 99% 的靈敏度區分癌細胞和正常細胞。
Nie 表示,這種新的影像技術使我們能夠區分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也可以發掘出醫療外的新應用。
(首圖來源: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