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孰為先後?COP29 陷入僵局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1 月 01 日 10:30 | 分類 ESG , 淨零減碳 , 環境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孰為先後?COP29 陷入僵局

每年夏天的氣溫似乎都比上一年來的高,這一年的夏季也被證實是全球歷史上最炎熱的夏季之一。隨著北極冰層融化、海平面逐漸上升、北極洋流的流速反而加快,讓這個地球具有最大調節氣溫功能,有如冷氣一般的洋流系統功能越來越脆弱。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愈加明顯、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這些變化已嚴重影響全球生態與動植物生存。

在第 29 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9)上,氣候融資成為一大焦點。開發中國家需要獲得約三千億美元的氣候融資,用於因應減少碳排放及應對氣候變遷產生的外部成本。但是,NGO團體們與相關學者認為這金額遠遠不足負擔,實際所需的資金應該是三倍以上。由於發達國家的積極性不足,氣候融資問題依然充滿爭議。

然而,全球氣候問題的解決仍然面臨許多挑戰,特別是在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上。許多依賴化石燃料的發達國家,儘管口頭承諾減排,但在實際行動上往往受經濟增長的壓力影響。即便部分國家提出了淨零排放的目標,但要實現這些目標,仍面臨諸多困難。

碳交易制度對發達國家過於有利

美國新任總統川普更揚言要退出巴黎協定,其論點提到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並不只是石化工業,也許多其他因素也得考慮進去。但筆者認為,這也只是對於經濟發展掛帥過度依賴的說詞與看法,若把環境外部成本考慮進來,氣候變遷的造成的環境成本絕對遠高於這些碳交易金額。

碳交易被視為解決氣候問題的一種市場機制,旨在通過分配排放權來促進減排,並促使那些能低成本減排的國家出售多餘的配額。然而,這一機制在公平性和透明度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發展中國家認為,碳交易制度對發達國家過於有利,並未真正幫助那些最脆弱且貧窮的國家減少排放,反而讓部分國家將污染外部化,減輕其減排壓力。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加劇全球環境不公,並無助於解決氣候問題。

「氣候難民」一詞非空穴來風

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對全球社會的影響也愈加深刻。極端高溫、乾旱、洪水等災害,對脆弱地區造成的衝擊尤為明顯,尤其是那些依賴農業生計的社區。這些極端天氣不僅加劇了貧富差距,還對全球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近年來一直強調的「氣候難民」一詞已不是空穴來風,太平洋島國的生存權、葡萄酒展地北移,都在警示著人類生活環境變化與潛在危機。

面對這些挑戰,全球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每個國家、每個個體都應該在減少碳排放、節約資源、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只有當全球各方凝聚力量,共同應對氣候變遷,才能避免災難性後果,實現地球的可持續未來。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國家、每一人體都應該對自己的行動負責,並為全球氣候治理的落實盡一份努力。

(首圖來源:President.az, CC BY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