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星鏈」首批衛星發射升空,試圖追上美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8 月 08 日 10:15 | 分類 中國觀察 , 低軌衛星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中國版「星鏈」首批衛星發射升空,試圖追上美國

中國 6 日成功將「千帆星座」首批 18 顆商業組網衛星發射升空,計劃還要發射 3.8 萬顆衛星,搶占低軌衛星位置和頻率,向 SpaceX 星鏈(Starlink)發起市場挑戰,試圖迎頭追上美國。

綜合新華社、IT時報等中媒,6日下午2時42分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千帆極軌01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此次發射的18顆商業衛星是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千帆星座第一代衛星(GEN1衛星)的第一批。

千帆星座是低軌衛星星座計畫。規劃垣信衛星2025年底前完成648顆GEN1衛星發射任務,實現區域網路覆蓋;2026~2027年完成後續648顆GEN2衛星發射任務,實現全球網路覆蓋。

到2030年底,垣信衛星計劃以1.5萬顆衛星提供全球用戶低延遲、高速率及高可靠性的衛星(寬頻)網路服務。

垣信衛星成立於2018年3月,是中國上海市國資委下屬控股企業。2019年11月,垣信衛星已成功完成兩顆試驗星發射。

除了6日發射首批組網衛星的千帆星座,中國還有中國星網公司的「GW星座」,會有近1.3萬顆衛星及鴻擎科技計劃打造的「Honghu-3星座計畫」,將發射1萬顆衛星。這也代表,中國目前計劃還要發射3.8萬顆低軌衛星。

截至7月下旬,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SpaceX累計發射6,700多顆星鏈衛星,在軌6,200多顆。雖然中國版星鏈起步晚,但正在奮起直追,五年內中國低軌衛星網路民用方面會形成規模。

衛星運行軌道主要分為三類:GEO(地球同步軌道)、MEO(中地球軌道)、LEO(低地球軌道)。較其他兩類,低軌衛星有距離近、傳輸時延小、鏈路損耗低、發射靈活等優勢,是未來太空地海一體化網路的重要部分。

世界各國正在低軌衛星網路展開激烈競爭,除了商業謀劃,還有更現實的考量,就是搶占無比寶貴的頻率軌道資源。

各國發射衛星需要向國際電信聯盟(ITU)提出申請,ITU則分配衛星頻率及軌道資源,原則是「先到先得」,也就是按照申報順序獲得優先使用權。

頻率及軌道資源並不是無限多,而是非常有限、極其寶貴。ITU表示,地球低軌衛星總容量約6萬顆,且各國申報衛星數量超過7萬顆。時間過去,「僧多粥少」局面將愈發突出。

目前美國占得先機,尤其是星鏈。SpaceX獵鷹9號上月27日成功執行今年第71次發射任務,部署第50批星鏈衛星。SpaceX累計發射6761顆星鏈衛星。照計畫2027年前將4.2萬顆衛星送上低軌。

《美國之音》報導,千帆星座計畫目的就是為了挑戰美國,一方面是涵蓋全球網路服務,挑戰馬斯克星鏈,另一方面是搶占低地軌道位置和頻率,確保中國數據安全。

這也是中國為加強太空力量與美國競爭的戰略規劃,中國軍方已注意到這些星座潛在軍事應用,並列舉烏克蘭軍方用星鏈衛星打擊俄羅斯軍隊。

(作者:;首圖來源: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