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疫情時代人們不再畏懼新冠病毒,日常生活已然回歸正軌,久違的出國旅行也終能如願,但疫情雖然已獲控制,病毒其實並未消失。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最近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仍在社區附近的小動物間廣泛傳播,這增加了病毒變異並再次向人類反撲的疑慮。該發現已於近日(7 月 29 日)刊登在知名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理論上,新冠病毒能夠感染許多動物種類。但先前研究只關注被圈養的動物,野生動物方面則以白尾鹿(white-tailed deer)為主。本次研究,科學家在維吉尼亞州境內收集了 23 種野生動物的 798 個鼻腔和口腔檢體。這些檢體來自由野外捕捉的動物,或正在野生動物康復中心治療的動物。此外,研究小組還獲得了 6 種動物的 126 份血液樣品。
分析結果顯示,有六種常見的後院物種體內存有新冠病毒,分別為浣熊、土撥鼠、東部紅蝙蝠、維吉尼亞負鼠、鹿鼠以及東部棉尾兔。其中一隻負鼠身上所分離出的病毒是新發現的變異株,有可能改變它的感染性以及致病力。本次研究還發現,那些較接近人類生活圈的野生動物被驗出新冠病毒的比例較高。這表明病毒是從人類傳播給這些野生動物的。
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是小動物感染的熱區
本研究資深科學家卡拉·芬基爾斯坦( Carla Finkielstein) 說:「當人們與野生動物接觸時,病毒會從人類傳播到野生動物,病毒就像搭便車般換到另一部更合適的車。 由於疫苗已為許多人提供保護力,病毒只好轉向動物以便在新宿主中滋生繁衍。」
先前關於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研究,主要是白尾鹿和野水貂。本次研究擴大了檢查的物種數量以釐清病毒在野生動物間傳播的情形。數據表明,許多小動物已感染病毒,人類活動頻繁的地區是牠們感染的熱區。據推測,病毒的可能來源包括人類的垃圾和廚餘等。研究人員強調,確認這些傳播途徑對於阻絕病毒擴散十分重要。
該研究的主要科學家阿曼達·戈德堡(Amanda Goldberg)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我們在許多常見的後院小動物驗車出陽性結果!」雖然這次研究主要針對維吉尼亞州,但鹿鼠、負鼠、浣熊等動物在整個北美都很常見,因此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實際情形應不僅止於此。研究人員呼籲繼續監測和進一步研究,以了解新冠病毒如何從人類傳播到野生動物以及不同物種。因為當自然界中存在大量新冠病毒的潛在宿主,誰都難保何時病毒會在朝人類反撲。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