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 AI 與資料中心龐大的用電需求,許多國家都開始重新思考核電問題,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在接受外媒專訪時也表態:「對新核電技術,保持開放態度。」
「只要國內對於核安有共識,對核廢料處理有正確的方向與保障,若這些共識足夠,我們就可以公開討論。」行政院長卓榮泰接受《彭博》新聞專訪時指出,由於新科技不斷浮現,台灣對於核電將會保持開放態度。
對於這個說法,《彭博》將其解讀為「考慮重啓反應爐的強大暗示」,或許是因為賴清德總統先前也曾經提過,在數據、科學和新資訊齊全的情況下,可以開放討論是否要繼續運用核能。不過政治語言需要政治解讀,從卓榮泰的說法可以看出,他將關鍵壓在「共識」上,而上一次台灣社會對一項公共議題有共識,恐怕要回到十年前的「洪仲丘事件」了,至於「核電」問題的共識,多數台灣人這輩子大概還沒見過。
或許更值得強調的是,卓榮泰再次重申,到 2030 年前,台灣產業都沒有缺點問題,即便目前 AI 訓練與資料中心的用電需求大增,都還在足夠範圍內。然而工業用電需求不斷增加也是事實,台灣今年已經兩度調漲電價,或許台積電能夠有足夠的水、電、土地,但其他廠商不免有些擔憂。
AI 用電需求可以說是超乎想像,做為 OpenAI 主要投資人,微軟為了確保電力足夠,甚至全力投資三哩島核電廠重建計畫,並承諾會買下所有發電量。從中國到美國,各大科技巨頭都在追逐 AI,同時也在力拚新核能,就在不久前,Amazon 就宣布參與了一項高達 5 億美元的投資計畫,目標是發展可商業使用的小型核電反應爐(SMR)。
相比「能源聖盃」核融合技術,SMR 通常被認為是更快能夠商業化的次世代核能技術,理想上它可以部署在資料中心旁,能夠更快速規模化擴展,又比現有的核電廠安全。
然而 SMR 技術雖然宣稱可以更快、更安全,但實際上部署時間幾乎都延遲許久,中國、俄羅斯和阿根廷的 SMR 計畫,原本預計只需要 3~4 年建置,實際上卻花了 12~13 年。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認為,SMR 的成本難以預測,可輸出電力評估也不準確,安全性也還沒經過驗證,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在短期內依然是更務實的解決方案。事實上,就連 Amazon 投資的 SMR 計畫,也已經將上線時期延後到 2039 年了。
SMR 雖然規模小,但對於核廢和核安的疑慮並沒有改變,這倒是讓我們可以想到一項很接近「共識」的想法:核電廠跟核廢料不要放在我家就好。嗯?核廢料也會比較少嗎?好啊,既然你這麼說,就放你那囉。
只要核安與核廢問題依然存在,社會大眾依然會抱持這種想法,台灣要「擁抱核電」就註定不會有「共識」,在出現解決方案之前,繼續開發可再生能源與儲能設備,看來還是比較務實的選項。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