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近期發生的兩條海底光纖通訊電纜被切斷事件,已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此事件不僅對歐洲的通訊網絡造成嚴重影響,也引發了對海底基礎設施安全的高度關注。據報導,一艘名為「伊鵬 3 號(Yi Peng 3)」的中國散裝貨船成為主要嫌疑對象,調查人員懷疑該船可能與電纜損壞有關──被認為海底電纜遭到蓄意破壞,但由於中國政府施加的外交壓力下,這個海底電纜破壞事件調查無疾而終。
海底電纜的破壞引發政治衝突
此次受損的海底光纖電纜分別連接芬蘭與德國、還有瑞典與立陶宛,是波羅的海地區的重要通訊基礎設施之一。據了解,事故發生於 11 月中旬,相關電纜在某些區域完全無法運作,導致多國通訊受阻,甚至影響到部分金融交易資料傳送。芬蘭當局首先展開調查──發現電纜受損的時間段內,中國籍漁船伊鵬 3 號正好出現在相關海域。該船隻來自俄羅斯烏斯季盧加港,船上運載俄羅斯化肥並計劃前往中國。
根據船隻追蹤數據,伊鵬 3 號在行駛波羅的海過程中出現異常行為,其航速和路線均不符合常規航運模式。而瑞典檢察官調查指出,伊鵬 3 號可能在海域中放下船錨,並拖行超過 100 英里(約 160 公里),直接導致電纜被切斷。為了進一步查明真相,丹麥海軍對該船進行攔截和監控,將其滯留在相鄰丹麥與瑞典的海域之間。但由於該船停泊在國際水域,因此派出調查小組的瑞典當局無法對外國船隻進行管轄權。
12 月 19 日,由中國、德國、瑞典、芬蘭和丹麥組成的多國調查小組成功登船,檢查了船上的設備、錨具以及相關航運文件,而在此之前,中國政府拒絕瑞典檢方登船──而瑞典警方在事後發布聲明,德國、瑞典、芬蘭、丹麥的官員主要是以觀察員身分登船,實際主導調查的是中方人員。
儘管尚未有最終調查結果,但初步證據顯示,伊鵬 3 號的確存在不當行為的可能性。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瑞斯(Boris Pistorius)認為,海底電纜是蓄意破壞所造成的,而中國外交部則表示,中方船隻一向嚴格遵守國際法律法規,並支持調查工作,但也呼籲各方避免草率下結論。而在被滯留一個月後,伊鵬 3 號在 12 月 21 日啟程前往埃及。
海底電纜已成重要基建
這個事件突顯了海底基礎設施的脆弱性──目前全球有超過 95% 的資料傳輸是依靠海底光纖電纜,
海底光纖電纜承載著全球超過 95% 的跨國資料傳輸,包括網路、電話、金融交易等,一旦遭到破壞,不僅會影響地區性的通訊,還會引發國際間的安全和信任危機。發生該事件的波羅的海是北約和歐盟的戰略要地,近年來因俄烏衝突而備受關注,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海底電纜的破壞可能與地區間的地緣政治博弈有關,甚至可能涉及刻意的間諜或軍事行動。
在事件發生後,多國已經開始加強對海底基礎設施的監控和保護措施。例如,瑞典和芬蘭計劃增加巡邏船隻和水下監測設備,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此外,國際電信聯盟(ITU)也呼籲全球加強對海底基礎設施的法規保護和多邊合作。
在台灣這樣一個依賴海底電纜進行國際通訊的島國而言,此次事件更應成為警惕。根據統計,台灣目前有 14 條主要海底電纜連接世界各地,這些電纜負責承載超過 95% 的跨境資料傳輸。然而,一旦這些海底電纜遭到意外或蓄意破壞,將可能導致台灣在國際間的通訊瞬間陷入癱瘓。面對這種潛在威脅,台灣在低軌衛星技術以及衛星上網服務上的部署是否足夠,成為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 亞太地區的海底電纜電建設圖。(Source:TWNIC)
海底電纜的戰略脆弱性
海底電纜做為國際通訊的生命線,長期以來都被視為戰略基礎設施。對台灣而言,14 條主要海底電纜中,包括亞太 2 號海底電纜(APCN-2)和亞太閘道(APG)等,均是與國際保持連接的重要管道。根據國際電信聯盟的資料,這些海底電纜的流量承載能力每秒可達數十 Tbps,足以滿足現代資料傳輸需求。然而,其結構上的脆弱性也使其成為潛在攻擊目標。
過去幾年中,包括地震、船隻錨具事故甚至人為破壞等因素,均曾導致全球範圍內的海底電纜中斷。以 2019 年為例,南太平洋島國湯加因唯一的海底電纜受損,導致全國通訊和金融交易癱瘓超過兩週。這樣的例子充分說明,海底電纜一旦中斷,對一個國家在經濟、國防和外交層面的影響將是毀滅性的。
以 SpaceX 的 Starlink 為例,該系統目前已部署超過 4,500 顆低軌衛星,並計劃最終達到 12,000 顆甚至更多部署。這些衛星組成的網絡可提供全球高速網路服務,用途不僅是覆蓋偏遠地區,也能在傳統通訊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時提供備援能力。在俄烏戰爭中,Starlink 的表現尤為突出,幫助烏克蘭在傳統通訊受損的情況下,保持與外界的聯繫。這一成功案例顯示,衛星上網不僅是一種商業服務,更是戰略性通信的核心工具。
衛星通訊的軍事價值
但衛星連網在現代的軍事應用價值也不該被忽視──衛星不只能提供穩定的網路服務,還能做為軍事指揮系統的重要媒介:包括即時傳送戰場情報、無人機的操控等,且更重要的,就是在對方對地面通訊設施、海底電纜進行攻擊時,衛星網路可以提供穩定的通訊保障。以現代的戰爭型態而言,是否能夠保持網路的連線,光是能提供情報與傳遞情報這點的戰略價值就無與倫比。
對台灣而言,低軌衛星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尤其重要──台灣高山地區面積戰比為 46.7%,在高山地區架設基地台難度較高、維護也不易;此外,考量到台灣地緣政治的特殊性及潛在衝突風險,如何在戰爭或災難情況下保持有效的通訊能力,將直接影響國防戰略的應對;低軌衛星技術可以成為海底電纜以外的重要保障,可以大幅提升台灣在應對海底電纜遭到惡意截斷時的應對能力。
近期,占有台灣「最後一哩」網路連線的中華電信,對於衛星通訊需求的態度顯得相對保守。在一場公開發言中,中華電信表示,目前市場對於手機直連衛星的需求有限,這是最首要考量。實際上該公司已與英國供應商 One Web 有獨家代理合約──OneWeb 本身就是五眼聯盟的衛星通訊廠商、為五眼聯盟政府設計安全的商務衛星通訊解決方案。既然中華電信有與 OneWeb 簽約,就可能已經有軍事應用的考量,但在公開場合說出「低軌衛星要考量商務需求」這點,以這類半公營的電信龍頭來看,還是略顯遺憾。
然而,目前台灣對低軌衛星的部署明顯落後於國際趨勢。儘管台灣已有公司與國際衛星公司合作──例如台灣太空中心與美國商業衛星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但在具體應用層面仍然缺乏大規模的實施計劃。台灣在低軌衛星技術上的進步緩慢,可能導致在未來突發事件中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
軍事價值也應列入考量
換句話說,以台灣目前所面臨的海底電纜阻斷風險而言,可能無法只考慮低軌衛星的商業價值,而是想辦法將成本降低、推動低軌衛星網路的部署、以因應未來可能的通訊中斷風險。幸而由於 Starlink 在烏克蘭戰場的應用,工業局曾在 2020 年開始推動「低軌衛星地面通訊設備開發補助計畫」,鼓勵國內企業投入低軌衛星終端設備與關鍵技術的開發,目標是能夠涵蓋固定式終端設備、行動車用終端設備、半導體功率元件及地面接收站關鍵元件的研發。
但單純的政府補助實際上無法快速應用,因此更需要電信業者共同協助,將衛星通訊技術盡速引導至商務應用上,讓這個技術能盡快活用在台灣的網路市場上──越高的應用率、對於我們的網路連線安全就多一分保障。如果台灣電信龍頭對台灣低軌衛星佈建的想法是「要考量商業優先」,那對我們隨時都可能升高的安全局勢相當不利。根據審計部報告指出,過去五年內,台灣海底電纜總共發生 36 起因為外力破壞、推擠受損的事件,其中 2023 年達到 12 起為歷年最高。
從烏克蘭戰爭到波羅的海的電纜事件,無不都在給予台灣一個重要啟示:即倚靠傳統電纜、無法保證網路基礎通訊的安全,至今的時代已經與 30 年前不同,現今我們的生活、應用、甚至戰爭都有會需要網際網路的應用,因此低軌衛星的用處不只是加強通訊安全、同時也能夠穩固我們在國防上的需求,要從現今的有線網路轉換至衛星通訊技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個投資對台灣的安全性來說絕對是有利而無害(除非你覺得花這錢不值得),積極投入相關的研究與部署對台灣來說有極高的軍事價值存在。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